社交媒体上,车企的广告攻势那叫一个甚嚣尘上。
可定睛一看,不少与其说是“深度测评”,倒不如说是“大型安利现场”。
就拿最近频频露脸的某款SUV来说,文案辞藻堆砌,恨不得把所有溢美之词都往上招呼,什么“颜值扛鼎”、“科技感爆棚”,恨不能直接封神。
问题也随之而来,果真如此金玉其外?
先说这“颜值”。
诚然,流线型车身的确颇具眼缘,LED大灯也算得上凌厉。
但审美这东西,从来是千人千面。
有人觉得气场全开,就有人觉得矫枉过正。
况且,眼下汽车设计趋同化如此严重,你仿我,我袭你,真正能让人过目不忘的,寥寥无几。
再论这“科技感”。
语音助手确乎便捷,动动嘴皮子就能发号施令,掌控空调、导航。
可话说回来,现在哪家车企还没个语音助手傍身?
这都快成行业基操了。
况且,真要究本溯源,这语音助手是否真正“善解人意”,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有时候理解偏差,或者识别失准,反倒徒增烦扰。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广告鲜少提及车辆的核心机能,例如引擎效能几何,驾控手感如何,安全系数几许。
仿佛购车仅仅是购入一副皮囊,一个“悦目”,一份“便利”。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早些年风靡的“裙摆理论”。
经济下行之时,人们反而更倾向于购买一些微奢品,比如口红,以聊以慰藉消费欲。
汽车虽非廉价之物,但这种“以貌取物”的消费心理,是否也与此异曲同工?
当然,厂商定然是喜闻乐见的。
毕竟,将车辆装点得光鲜亮丽,便能攫取更多目光,促成更多交易。
但消费者呢?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辆“颜值扛鼎”、“科技感爆棚”,但其他方面乏善可陈的座驾吗?
切莫忘记,汽车终究是代步工具,安全与可靠才是立身之本。
若一味求美求全,舍本逐末,未免有些买椟还珠。
并且,这种“种草式”营销,极易使人产生一种幻觉,仿佛只要购入此车,便能立竿见影地提升生活品质,晋升人生赢家。
但现实往往是,购车之后,接踵而至的是停车之艰,油价之昂,维保之贵等一连串的难题。
所以,当我们直面这些铺天盖地的汽车广告时,务必擦亮双眼,多一份理性,少一份盲从。
与其被那些浮华辞藻所蛊惑,不如多探究车辆的真实性能,多听取车主的切身感受。
与既有认知相悖,购车并非购入一份“完美”,而是购入一种“均衡”。
在外观、配置、性能、价格等方面,寻觅一个最契合自身的平衡点。
当我们惯性地将购车动因归结为“改善生活”时,是否忽略了“理性消费”的重要性?
归根结底,汽车仅是工具,而非生活的全部。
说到底,买车这件事,与择偶颇有几分相似。
外形出众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内在。
要多了解对方的“秉性”,多考察对方的“人品”。
否则,就算一时被冲昏头脑,久而久之,也会察觉到各式各样的纰漏。
而这些纰漏,往往比预想中更令人焦头烂额。
所以,购车之前,还是需得勤做功课,切莫被那些“糖衣炮弹”所蒙蔽。
毕竟,囊中羞涩,更需精打细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