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旮旯儿,车牌比爱马仕还稀罕,这事儿街坊四邻都知道。
你说一铁疙瘩,咋就成了衡量小日子舒坦程度,甚至成了身份象征了?
到了2025年,还有三百多万户人家在摇号池子里扎猛子,新能源车牌照都得候着八年,烧油车的当选率更是低到没朋友,千分之三,比买彩票中头奖还玄乎。
所以,有人就嚷嚷了,干脆撂挑子不摇了,直接给没车的家庭派号得了。
听着解气是解气,可仔细咂摸咂摸,这事儿没那么瓷实。
京城也捯饬了不少招儿,比如给无车户多匀摸点新能源车指标,积分也算得挺门儿清,什么几代同堂、缴社保年限都算上,三世同堂直接加鸡腿——15分。
还有,摇号72次都没戏的,直接赏个新能源车牌,算是给“老炮儿”们一点甜头。
外地户口想摇号,门槛也支棱起来了,社保得盘满五年,还得有纳税凭证,想浑水摸鱼?
没门儿。
可这些“改良”,说白了就是隔靴搔痒。
瞧瞧,2025年增发那四万个指标,才够1.3%的无车户分,而且还是积分高的先来,归根结底还是“撞大运”,拼的是手气,看的是老天爷脸色。
那干脆取消摇号,直接分车牌,这主意行得通吗?
有人觉着,这事儿能成。
你寻思啊,好多家庭,孩子念书、老人家瞧病,都离不开四个轮子,摇号摇不上,真是火烧眉毛。
魔都(上海)不是有沪C牌照嘛,郊区和市区区别对待。
杭城(杭州)也对摇号48次以上的直接发牌照。
北京这边,绿牌车占比也上去了,充电桩也铺开了,是不是可以考虑用“绿色通行证”来代替总量卡脖子?
要是真这么着,咋个弄法?
可以按家庭情况分三六九等,比如三胎家庭、残疾人士优先。
或者搞个“京G”郊区专供车牌,社保缴满两年的外地朋友也能申领,但只能在五环外溜达。
还有,得把那些“僵尸车牌”给清理喽,对一人占多个车牌的,征收高额占用费,把资源给腾挪出来。
可问题也来了,北京这路面儿,真能兜得住吗?
路网设计容量是600万辆,现在已经跑着700多万辆了。
要是彻底放开限购,怕是要瘫痪成一坨。
还有,现在摇号池子里有260万号主呢,你直接给没车的发牌,他们能乐意?
尤其是那些苦等多年都没盼到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别忘了,北京还得啃下环保这块硬骨头呢,PM2.5要降到25微克/立方米,烧油车还是污染大户,直接派发指标,会不会拖累新能源车替代的进度?
更别说,万一分配标准不透明,搞出“假结婚”、“牌照代持”这些幺蛾子,那更是乱成一锅粥。
所以说,一刀切地取消摇号,不是唯一的解法。
要不要换个思路,别光盯着“拥有权”,更要重视“使用权”?
咱可以搞个动态调节机制,比如“拥堵费+碳排放税”,高峰时段进城收费,谁开得多,谁出血多。
再整一个“个人出行信用账户”,根据用车频次来分配指标优先级。
共享经济也得跟上趟,推广自动驾驶出租车,完善分时租赁网络,让大家想用的时候,随时有车使唤。
京津冀也得抱团取暖,绿牌车牌照互认,减轻北京的购车压力。
规章制度也得修缮修缮,制定《小客车指标分配条例》,明确家庭优先原则,严惩违规操作。
利用区块链技术,让指标分配更阳光透明。
还要完善公共服务,加密轨道交通网络,开通“就医专线”、“定制校车”,让大家觉得没车也能方便快捷。
北京的车牌困局,不仅仅是三百多万户人家的期盼,更是对特大型城市治理水平的一次大考。
找到百姓需求和城市承载力之间的平衡点,才能让车牌回归“出行工具”的本色,而不是变成划分三六九等的标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