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越辩越明。”
一提起蔚来的换电,如同触动了我的“挨批”机关。
每次一谈及此,评论区便喧嚣鼎沸,彷佛我天生就是它的唱衰者。
有人指责我酸葡萄心理,没钱就别瞎掺和,不懂技术就该噤声。
好吧,我认,我确实无缘蔚来座驾,但咱能不能就事说事,别一言不合就给人贴标签?
依我看来,眼下这换电模式,多少有点让人感觉像是花冤枉钱。
何出此言? 各位稍安,且听我细细分析。
在充电技术尚未臻于完善之际,换电确能作为舒缓续航焦虑的应急之策。
放眼全局,换电或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消费意愿。
可关键是,科技日新月异!
伴随补能速度的持续跃升,换电这条路子,恐怕难以为继。
我料定,定有人会站出来驳斥,说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说我不够了解实情。
然而,数据是客观的,它不会弄虚作假。
判别一项技术是否真正出众,并非只看一家公司单打独斗,而是要观望是否有其他厂商愿意涉足。
看看国内林林总总的新能源车企,以及那些转型电动化的传统车企,为何唯独蔚来在执着于换电?
难道其他人都缺乏前瞻性眼光吗?
我并不这样认为。
这才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要点。
假设这项技术果真前景光明,为何不见其他企业蜂拥而至?
即便它确实非常卓越,一家公司孤军奋战,终究难以独木成林。
因为,它极有可能被更便捷的快速补能方式所取代。
新一代换电站声称三分钟便能完成更替,听上去效率颇高,但若需更替的车辆数量庞大呢?
三分钟置换一块电池,那换下来的电池又需多久才能满电?
一座换电站又能储备多少电能单元?
这些电能单元的成本又该如何计算?
归根结底,更替速度并非关键所在,补能能力才是制胜法宝。
再者,换电站早晚会面临负荷饱和的状态,不像加油站,油料告罄,油罐车即刻运抵。
每块卸下的电能单元都务必充满电才能再次投入使用。
如此盘算下来,这笔账着实难以划算。
由此可见,当前的蔚来换电站,正深陷亏损泥潭,且亏损数额不容小觑。
充电桩可以星罗棋布于城市乡村,但换电站呢?
面对如此浩瀚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换电站无疑是一项高额投资。
不仅如此,我斗胆预测,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向,极有可能是无线补能。
车辆在行驶途中便能自动补充电能,这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科技的脚步永不停歇,不会原地踏步。
部分人坚信,换电技术是受国家扶持的战略,势必拥有广阔前景。
对此,我持保留态度。
倘若国家确要倾力推广换电技术,理应早有其他龙头车企加入其中。
若有几家头部企业携手推进换电,或许真能催生一股潮流。
但此种情形发生的概率,我认为微乎其微。
因为没有任何企业愿意将自身的核心技术,自身的命脉,拱手让人。
即便国家出面干预,也无法强行要求。
因此,我深信换电技术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科技进步的洪流,终将将其淹没。
这种“额外开销”,日后愿意承担的人,必将越来越少。
总有人以手机更换电池为例来反驳,说手机厂商为了诱导用户频繁更换手机,才刻意不让用户自行更换电池。
可仔细想想,你更换手机当真是因为电池性能衰退了吗?
厂商根本无需借助电池来迫使你更换手机。
绝大多数人更换手机,是因为新款上市,而非旧款电池失效。
之所以将电池设计为不可更换,主要是考虑到手机需愈发轻薄,若增设一个可替换的卡槽,势必会增加机身厚度。
而且,现今的电池技术,已足以支撑一部手机正常运转至其被淘汰。
电动汽车亦是同理。
更换电池无异于支付额外费用。
总有人忧虑十年后的汽车电池老化,更换电池的开销过高。
但我坚信,未来能将一辆汽车驾驶十年以上的人,并不会占据多数。
很多人开上几年便会更换座驾。
伴随科技的进步,补能速度日益提升,加之无线补能技术的问世,汽车几乎就成了“能量无限”的载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