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级家用车市场的“安全短板”,真有那么可怕吗?
有人算过一笔账:国内10万元以内的家用小车,平均每辆车的安全配置成本可能只有几千块。几千块,撑起一辆车的“安全底线”。再具体一点,这个价位的车,大部分只配了两个安全气囊,甚至还有一些连侧气囊都没有。如果你不是主动查配置表,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车连基础的侧面碰撞保护都可能没有。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瘆人?想想满大街跑的这些小车,车主们可能开得很轻松,但一旦真遇到个侧面碰撞,车内人员的头部、身体两侧几乎是“裸奔”状态。再叠加国内城市交通的复杂情况,像出租车、快递车、横冲直撞的电动车,稍微一个不注意,侧方撞击的风险真的不能忽视。
所以问题来了,这真的是因为车企对安全不上心,还是成本压得太死,根本没办法做更多投入?10万元的车,安全真的只能做到这个程度吗?让我们先把这些问题放一放,捋一捋这里面的账单,看看这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
先说销量和价格,这个市场的主力玩家是谁?无非是一些传统自主品牌的入门级车型,加上近几年涌现的新能源小车。统计数据摆在这儿:2022年,10万元以下的乘用车市场份额占比接近30%。对,你没看错,差不多每卖出3辆车,就有1辆是这个价位的。销量很大,但别忘了,这是车市“利润洼地”。
10万元以内的车,毛利率往往只有个位数,甚至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可能直接定价在成本线附近。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价位,消费者对价格太敏感了。多加一个气囊,车企的成本可能就得涨几百块,但车价涨几百块,可能就意味着在销量排位赛里被同行拉开差距。
但安全配置就真的这么“花不起”吗?其实也未必。把账单拆开看,这些车的成本结构很有意思。比如发动机、变速箱这种硬件占了大头,其次是内饰和设计,再往下才是安全配置。所以说,车企并不是完全没钱花在安全上,而是他们更倾向于把有限的钱花在那些消费者能“看见”的地方,比如更大的屏幕、更炫的外观设计、更好的座椅舒适性。毕竟,大部分人买车的时候,第一眼看的是颜值和配置表上的可见亮点,而不是车身结构钢材、气囊覆盖面积这些技术指标。
再看看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差异,这里还有一个“观念”问题。传统车企做安全,更多是靠“被动加厚”,比如车身多用点高强度钢、气囊数量多配几个,但这些投入的边际效益其实是有上限的。而一些新能源新势力品牌,更倾向于用智能化来“主动规避风险”。比如540°全景影像、AEB紧急刹车这些功能,理论上确实能在事故发生前帮你“避险”。但问题是,这些功能真的能让车更“安全”吗?在一个复杂的交通环境里,不确定性太多了,技术再先进,也不可能完全替代物理隔离的安全感。
---
说到这儿,再回头看看之前提到的“吓人”数据——10万元以内的小车安全成本只有几千块,这件事放在行业里,其实也没那么离谱。因为这个价位的车,本来就是“够用就好”的路线。消费者要的是代步工具,能遮风挡雨、能省油、能停车方便,至于安全性,很多人觉得“有几个气囊就行了”。这也是为什么车企即使知道安全短板,但只要没超过法规底线,他们也不会主动去强加成本。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市场没有改变的可能性。最近几年,一些车企开始尝试在这个价位段打“安全牌”,比如广汽埃安的埃安UT。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种侧气帘覆盖面积从1.5米扩大到2.1米的设计,还有全系标配的6个安全气囊,这些看起来像豪车才有的配置,现在正在慢慢下放到10万元的市场。
但这背后也有一个逻辑值得琢磨——这些“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安全配置,真的是车企突然“良心发现”吗?其实更可能是战略选择。一方面,有些品牌本身利润率更高,在低价市场多花点钱,也能拉开和竞品的差异化;另一方面,新能源车的架构比传统燃油车更灵活,在车身结构优化上有更多空间去做安全设计。换句话说,这种“超标安全”更多是技术进步和品牌营销的结果,而不是行业对安全的普遍重视。
---
所以,10万元级小车的“安全短板”到底是不是问题?我觉得要分两面看。它确实是个问题,尤其是消费者认知没跟上的情况下,很多人可能低估了安全配置的重要性。但它也不是无解的问题,因为市场竞争会逼着一些品牌去做更多的差异化尝试,而这些尝试最终会变成行业的技术标准。
对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看配置表。10万元的预算,不妨少要点“花里胡哨”的东西,多看看车身用料、气囊数量这些“看不见的投入”。安全,真的不能妥协,哪怕预算有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