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用以形容当下二手车商的困境,可谓是毫厘不爽。
遥想当年,二手车行鳞次栉比,门庭若市,掮客们西装革履,舌灿莲花,仿佛朽木也能雕成神器。那辰光,谁要是自诩二手车商,脊梁骨都挺得倍儿直,盖因“月入斗金”已是司空见惯之事。而今呢?境况早已霄壤之别。
近日,一位坐拥二十余万拥趸的二手车博主,临渊羡鱼,徒呼奈何,慨叹时运不济,买主乏人问津,纵有降价意愿,亦无人赏识。往昔是车水马龙,现如今是门可罗雀,这落差,简直比高台跳水还刺激。更甚者,诸多老牌二手车商已然铩羽而归,偃旗息鼓。
稽诸数据,2024年二手车交易量诚然屡创新高,逼近两千万辆,成交额亦逾万亿之巨。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却直言不讳:九成以上的二手车商均已深陷亏损泥淖!百强企业中,毛利率超越一成的寥若晨星,跌破四成的却比比皆是。蝇头微利尚且不论,库存滞销更是致命一击。平均库存周期已近双月,甚或有车商库存积压逾百日之久。车辆滞销,场地租金、人力成本、维护费用,无一可免,重压之下,叫苦不迭。
这究竟是何故?莫非二手车市场,当真要一蹶不振?
究其根本,盖因新车市场竞相折价所致。近年来,新能源车异军突起,不仅蚕食了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更甚以价换量。譬如比亚迪,一款热销车型骤降数万元,令二手车商何以自处?新车既已如此廉价,孰愿问津二手车?彼时高价购入之车辆,转瞬间便成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进退维谷。
不仅如此,部分地方政府更推出购车补贴,无异于抱薪救火。消费者得以更低廉之价格购入配置更优之新车,二手车自然便遭冷遇。燃油车亦不甘示弱,竞相降价,以期挽回颓势,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二手车之生存空间益发逼仄。甚或出现二手车价格反超新车的“倒挂”现象,可谓匪夷所思。
除却价格战之外,消费者对于二手车的信任度亦大不如前。2024年,二手车市场投诉量同比激增。部分奸商为牟取暴利,隐匿车况,将事故车、泡水车乔装打扮,以次充好,欺瞒消费者。消费者购入之后,故障频发,售后亦无保障,谁还敢贸然购入二手车?
二手车市场沦落至今日之境地,一方面是新能源浪潮之冲击,另一方面亦是部分商家咎由自取。
当然,亦非所有车商皆坐以待毙。部分大型企业已然开始转型,提供车辆检测、评估、金融贷款、保险、售后维修等一条龙服务,冀望提升客户黏性。另有部分车商则涉足自媒体,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传授避坑之术,吸引流量,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传统生意注入活力。
部分小型车商则择取“寄售”模式,无需购入车辆,仅负责撮合交易,赚取佣金。此种模式虽可降低风险,然长远观之,亦存弊端,盖因车商无需承担责任,消费者之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所幸,亦有佳音传来。海尔并购汽车之家,意图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构建二手车标准化服务体系,更推出全国联保服务,予消费者以定心丸。此举或可为二手车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二手车市场,正值转型之隘口。纵然交易量仍在攀升,然行业寒冬之阴霾却挥之不去。利润空间日益逼仄,库存周期不断延长,新车价格倒挂,皆为不争之事实。
二手车市场会否消亡?断然不会,然变革势在必行。告别暴利时代,令消费者购入二手车不再是“盲盒”,更应着重售后体验,或可寻得一线生机。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然作古,若依旧将消费者视作待宰羔羊,终将自食其果。吾等期盼一个更加透明、规范、诚信之二手车市场,令消费者买得安心,用得放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