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利润堪忧,三千万辆不敌丰田,专家呼吁盲目扩张需反思

最近,大家可能都在为咱们国家汽车卖得好感到高兴,新闻里天天说我们产销量又是世界第一,大街上跑的国产车也越来越漂亮、越来越高级。

这股自豪劲儿还没过,一个消息就给很多人浇了一盆冷水,说咱们卖了三千万辆车,把国内所有上市车企的利润都加起来,居然还比不上日本丰田一家公司。

这事儿听着就有点让人想不通,我们这么大的销量,怎么就不挣钱呢?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好好聊聊。

中国车企利润堪忧,三千万辆不敌丰田,专家呼吁盲目扩张需反思-有驾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咱们来看看账本,根据公开的财务报告,丰田汽车公司在过去一个财年里,赚的钱换算成咱们人民币,大概有两千五百多亿。

而我们这边呢,把A股和港股上那些主要的汽车公司,差不多二十家的利润全都加在一起,总共也就一千七百多亿人民币。

这么一对比,就特别直观了。

人家丰田去年在全球卖了一千一百多万辆车,咱们这些企业加起来卖了超过两千万辆。

简单算笔账,就是说,我们用差不多是丰田两倍的销量,赚的钱却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二左右。

中国车企利润堪忧,三千万辆不敌丰田,专家呼吁盲目扩张需反思-有驾

再往细了算,摊到每一辆车上,那个差距就更大了。

人家卖一辆车赚的钱,顶得上我们卖好几辆。

这就像是我们开了一个巨大的超市,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营业额很高,但年底一盘点,发现净利润还不如隔壁那家小小的精品店。

这个现实,确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想一想。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为什么我们卖得多,赚得少?

最直接、大家也最能感受到的一个原因,就是咱们自己人跟自己人打得太厉害了,也就是所谓的“价格战”。

中国车企利润堪忧,三千万辆不敌丰田,专家呼吁盲目扩张需反思-有驾

您随便打开一个汽车网站,或者看看身边卖车的朋友圈,是不是铺天盖地的都是“限时优惠三万”“购车送大礼包”“内部员工价”这类消息?

从几万块钱的代步小车,到三四十万的中高端车,几乎没有哪个品牌敢说自己不降价。

市场就这么大,汽车品牌又这么多,大家造出来的车在技术、配置上差距又没有那么悬殊,那想要多卖车,抢占市场,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降价。

你降一万,我就敢降一万五;他一看,直接降两万还送保养。

这么一轮一轮杀下来,消费者的确是得了实惠,能用更少的钱买到车了。

但是,车企的利润就像被挤水的海绵,被这么一折腾,还能剩下多少呢?

这就像菜市场里,两家卖同样青菜的摊位,你卖一块五一斤,我就卖一块四,最后可能都忙得脚不沾地,但一天下来,谁也没挣到多少钱。

中国车企利润堪忧,三千万辆不敌丰田,专家呼吁盲目扩张需反思-有驾

反过来看丰田,尤其是它旗下的高端品牌雷克萨斯,前些年在中国市场是什么状态?

想买热门车,不仅不降价,还得加钱,加了钱还得排队等。

为什么人家就有这个底气?

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几十年来,丰田在全球消费者心里,已经刻下了一个“质量可靠、省油耐用”的烙印。

这个好名声,就是它最值钱的东西,也是它最坚固的“护城河”。

有了这道河,它就可以不用跟别人去拼刺刀、打价格战,稳稳地守住自己的利润。

中国车企利润堪忧,三千万辆不敌丰田,专家呼吁盲目扩张需反思-有驾

所以说,光是把车造出来还不够,怎么让大家从心里认可你这个牌子,愿意为你的品牌价值买单,这才是更难的功课。

说到品牌,就得聊聊更深层次的问题了。

我们现在出口的电动车越来越多,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说明我们的产品有竞争力。

但是在很多外国人眼里,中国车的最大优点还是“便宜”“性价比高”。

我们辛辛苦苦,把成本控制到极致,用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打入国际市场,这在初期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但这就像一个饭店,永远靠“打折促销”来吸引顾客,很难把自己做成一家人人都想去的高档餐厅。

中国车企利润堪忧,三千万辆不敌丰田,专家呼吁盲目扩张需反思-有驾

我们卖出去十辆车赚的钱,可能还不如保时捷、奔驰卖一辆车赚得多。

人家卖的不仅仅是一辆交通工具,还包括了它的品牌故事、历史沉淀和社会地位。

这部分看不见摸不着的“品牌溢价”,才是利润里最肥的那块肉。

我们什么时候能让外国人觉得,开中国的汽车品牌是一种骄傲和品位的象征,那我们才算是真正地站起来了。

再往根上挖,品牌和价格的背后,是核心技术的支撑。

一辆现代汽车,特别是智能电动车,最值钱的部分已经不是钢板和沙发了,而是它的“大脑”和“心脏”,也就是那些高科技的芯片、复杂的智能驾驶系统和电池技术。

在电池这块,我们确实很牛,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样的世界级巨头,这是我们的骄傲。

中国车企利润堪忧,三千万辆不敌丰田,专家呼吁盲目扩张需反思-有驾

但是在更关键的“大脑”部分,比如决定汽车有多聪明的顶级芯片,我们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赖国外的公司,比如美国的英伟达和高通。

这就造成一个局面,我们像一个技术高超的组装师傅,能把全世界最好的零件采购过来,造出一台非常棒的汽车。

但是,那些提供最核心、最关键零件的公司,把利润的大头给拿走了。

我们忙活了半天,挣到的更多是设计、组装和销售的辛苦钱。

这跟以前我们给苹果代工手机的模式有点像,产品是我们造的,但大部分钱被别人赚走了。

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下苦功夫搞研发。

我们再看看丰田,它一年投入到研发上的钱,超过一千亿人民币,这个数字比我们国内前十名的车企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

中国车企利润堪忧,三千万辆不敌丰田,专家呼吁盲目扩张需反思-有驾

这么多钱花下去,就形成了一道道技术的“专利墙”,无论是在传统的混合动力,还是在未来的氢能源、固态电池方面,它都有深厚的积累。

有了这些别人没有或者不如它的技术,它就有了定价的底气,也就不怕跟别人打价格战。

所以,归根结底,商业竞争的最后,比的还是谁的技术更硬,谁的根基更深。

总的来说,我们看到中国汽车销量全球领先,这绝对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巨大成就,它说明我们的汽车工业已经有了和世界强手同台竞技的规模和实力。

但是,看到利润上的差距,我们更应该保持一份清醒。

这就像一个年轻人,个子长得很快,已经是个大块头了,但身体还不够强壮。

现在,我们正处在从“做大”到“做强”的关键转折点。

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用低价换市场,而是要沉下心来,在品牌建设和核心技术上投入更多,下更大的功夫。

什么时候,我们的国产车也能理直气壮地卖一个不菲的价格,而且大家还都抢着买,觉得值,那我们才算是真正地从“汽车大国”变成了“汽车强国”。

这条路肯定不好走,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但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