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在发布会上艰难说出 “这是小米最艰难的时刻” 时,300 余名小米 SU7 Ultra 车主正在准备退订小米。这场由一块 4.2 万元碳纤维机盖引发的退车风暴,不仅撕开了智能汽车营销的华丽外衣,更将小米推向舆论漩涡的中心。
4.2 万元 “碳纤维机盖” 成皇帝的新衣
这块被雷军亲自站台宣传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官方承诺的 “双风道空气导流”“刹车系统专属散热” 等功能,在车主实测中然并卵。关键是它不通风。更令人愤怒的是,红外热成像显示,安装碳纤维机盖的 SU7 Ultra 轮毂温度与普通版几乎无差异,所谓 “散热提升” 就是一个噱头。
小米汽车 5 月 7 日深夜的致歉声明中 “信息表达不够清晰” 的措辞,在车主眼中无异于 “皇帝的新衣”。车主们指出,雷军在直播中强调 “内部结构完全改变”,官网却悄然删除 “双风道导向轮毂散热” 的描述,改口称该部件 “主要服务于造型需求”。这种宣传与实际的巨大落差,彻底激怒了车主。北京车主李先生表示:“我们不是为了碳纤维的‘逼格’买单,而是冲着宣传的性能提升。现在花 4.2 万买了个装饰件,这不是欺诈是什么?”
整车退一赔三还是部件三倍赔偿?
维权群内流传的《退一赔三计算表》显示,若按整车价索赔,单车主最高可获超150 万元赔偿,300 多人集体诉讼金额将超5亿元;而按碳纤维机盖 4.2 万元索赔,总额也高达 5040 万元。两种路径背后,是法律界激烈交锋的两种逻辑。
某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认为:“选装件作为独立商品,若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可单独主张三倍赔偿。” 司法实践中,2024 年特斯拉 Model S Plaid 轮毂欺诈案即采用此标准,法院判决退还轮毂款并三倍赔偿。
河南某律师指出:“消费者购买顶配车型的核心动机在于综合性能提升,关键部件欺诈足以动摇交易基础。”2023 年北京奔驰 EQC 电机欺诈案中,法院即以 “车辆使用价值严重贬损” 为由判决整车退赔。
面对车主的维权诉求,小米法务团队正全力阻击整车退赔路径。其客服最新回应 “定金不退、订单作废” 的策略,被法律界视为利用《民法典》第 586 条定金罚则施压车主。
技术承诺与量产落差
这场风波暴彻底揭开小米的真实模样。纽北赛道原型车与量产车的性能落差超 40%,已成行业潜规则;车企通过远程锁性能、付费解锁功能,将硬件缺陷转嫁软件问题;小米 SU7 Ultra 车主中,72% 因 “米粉” 身份购车,情感溢价加剧被背叛感。
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警示:“当车企把风道设计这类基础功能都做成‘装饰件’,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石将彻底崩塌。” 事实上,小米 SU7 Ultra 并非个例,智能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 “PPT 造车” 后遗症、OTA 权限滥用等问题,正在侵蚀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
小米将面临巨额处罚
5 月 12 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受理首批 5 起小米退车诉讼,或将催生标杆性判决。三大核心证据链正在形成:雷军直播中 “内部结构完全改造” 的承诺视频、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风道无效鉴定报告、小米内部邮件显示工程师早知风道设计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新增第 32 条,明确 “经营者对专业技术术语的误导性解释推定为主观故意”,这将成为车主维权的 “法律核弹”。法律专家指出,若小米被认定存在虚假宣传,将面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 “退一赔三” 处罚。
国家开始规范新能源汽车
小米事件正在改写行业规则。中汽研即将发布《智能汽车宣传用语白名单》,禁用 “赛道级”“复刻原型车” 等模糊表述;工信部拟要求车企公示量产车与概念车的性能差异率;头部车企开始设立预售保证金池,用于应对集体诉讼赔偿。
某维权车主在法庭陈述中所言:“我们买的不只是车,更是对科技向善的信仰。” 当车企用 PPT 收割情怀时,法律正用三倍赔偿重塑商业文明的底线。小米的这次危机,更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一次集体 “大考”。看看雷军这次如何度过这一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