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增程车的讨论可以说是热火朝天。
在咱们老百姓的购车清单里,这个“既能烧油又能充电”的新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据着一席之地。
有人说它是解决眼下出行难题的“万金油”,完美结合了电车的省钱和油车的方便;也有人觉得它就是个过渡产品,技术上两头不靠,纯属交了“智商税”。
那么,这增程车用起来,到底是什么感觉?
它究竟是真香,还是一个听起来很美的陷阱?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个明白。
要说增程车最吸引人的地方,那无疑是它在城市里的表现。
很多刚从油车换到增程车的车主,头几个月的体验几乎是清一色的“惊艳”。
你想想看,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堵在路上的车流走走停停,传统油车在那儿不停地换挡、顿挫,发动机还嗡嗡作响。
而增程车在有电的情况下,就跟一台纯电动车一模一样。
电门一踩,动力来得又快又顺滑,完全没有变速箱换挡的那个过程,感觉就像脚底下踩着一块丝滑的巧克力。
特别是在堵车的时候,前面车一动,你稍微松一下电门,车子靠着能量回收系统就自己带着往前溜,还能顺便往电池里充点电,基本告别了右脚在油门和刹车之间反复横跳的痛苦。
这种安静、平顺、轻松的驾驶感受,是同价位的燃油车很难给到的高级体验。
当然,最实在的好处还是省钱。
咱们来算一笔账,一位车主朋友分享过,他以前开油车,一个月通勤加油怎么也得五六百块钱。
换了增程车之后,只要家里能安充电桩,利用晚上电费便宜的时候充电,一个月下来电费也就一百出头。
咱们按现在的市价细算一下:家用充电桩的电价大约是每度电五六毛钱,一台增常车的百公里电耗大概在18度电左右,算下来跑一百公里的成本也就十块钱上下。
而一辆同级别的燃油车,百公里油耗就算保守点8升,按现在每升8块钱的油价算,成本就是64块钱。
这一来一回,成本差了五六倍。
一年下来,省下的油钱买个新手机、添个大家电都绰绰有余了。
这种实打实的经济账,对于每一个需要精打细算的中国家庭来说,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除了省钱,增程车还打出了一张王牌,那就是“没有里程焦虑”。
这也是它能跟纯电车拉开差距的关键点。
逢年过节回老家,或者节假日想自驾游,纯电车主最头疼的就是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排长队的问题。
而增程车主就潇洒多了,满油满电的状态下,综合续航跑个七八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都是家常便饭。
即便路上电用完了,也完全不慌,随便找个加油站,五分钟就能把油箱加满,继续出发。
这种“可油可电”的灵活性,给了用户一种极大的心理安全感,让你既能享受到日常用电的低成本,又保留了长途用油的便利性。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当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增程车的一些固有问题也就慢慢浮现出来了。
其中被吐槽最多的,就是当电池电量不足,那台作为“发电机”的发动机启动时的动静。
很多车主都反映,在安静的环境里,比如晚上在小区里找车位,或者停车等人时,发动机“轰”的一声突然启动,那个噪音和随之而来的轻微抖动,会瞬间打破之前纯电行驶的静谧感。
有车主开玩笑说,老婆还以为车坏了,这动静跟拖拉机似的。
这主要是因为,增程器为了达到最高的发电效率,通常会工作在一个相对固定的高转速区间,噪音自然就小不了。
尤其是一些早期的或者成本控制比较严格的车型,在隔音降噪和发动机技术上做得不够到位,这种体验上的落差感就会更加明显。
另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冬季表现。
我们都知道,锂电池天生怕冷。
一到冬天,气温骤降,电池的化学活性降低,续航里程打折是普遍现象。
一位车主提到,他那台标称纯电续航两百公里的车,到了冬天开上暖风,实际能跑一百五公里就不错了。
这是因为电车开暖风和油车不一样,油车用的是发动机产生的余热,几乎不额外增加能耗。
而电车制热需要专门的PTC加热器,那可是个耗电大户,续航里程掉得非常快。
这就导致在北方寒冷的冬季,纯电续航本就不长的增程车,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启动发动机来补电。
还有就是在高速上行驶的燃油经济性问题。
增程车在高速亏电状态下,能量需要经过一个“燃油-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车轮”的转换过程。
物理学告诉我们,能量每转换一次就会有损失,这个链条越长,总的效率就越低。
因此,增程车在高速上用油发电来跑,它的油耗往往会比一台高效的传统燃油车更高。
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说增程技术是“脱裤子放屁”,在高速上反而更费油。
说到这里,我们就触及了增可车适用性的核心:你家里,到底有没有方便的充电条件?
这几乎是决定增程车体验好坏的一道分水岭。
如果你家里有固定车位,可以轻松安装一个私人充电桩,那么增程车对你来说就是个近乎完美的选择。
每天回家把枪一插,第二天一早又是满电出发,用车成本极低,绝大多数时候你开的都是一台纯粹的电动车。
但反过来,如果你居住的小区没有固定车位,或者物业不允许安装充电桩,你只能依赖外面的公共充电桩,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你需要花费时间去找桩、排队,忍受不稳定的充电价格和偶尔的坏桩。
对于纯电续航只有一两百公里的增程车来说,可能两三天就得折腾一次,这种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会极大削弱它的优势。
不过,我们必须看到,技术是在飞速进步的。
那位车主朋友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早期增程产品的共性。
放眼今天中国的汽车市场,以理想、问界、深蓝等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已经把增程技术玩出了新高度。
新一代的增程车型,纯电续航普遍做到了两百公里以上,有些甚至接近三百公里,大大延长了日常纯电通勤的半径。
同时,它们普遍支持直流快充,半个小时就能补能大部分,极大地缓解了充电慢的痛点。
在发动机技术和NVH控制上,新车型也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种惊人的迭代速度,恰恰是中国汽车工业强大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体现。
它们在不断地倾听用户的声音,并用技术创新去解决一个个曾经的痛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