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毓群怒斥!固态电池说量产是忽悠!跑一千公里要花40万?

到2025年过去了十个月,新能源圈里“固态电池”成了热议的焦点。十月初,《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的科学家们攻克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难关。以前一百公斤的电池最多能跑500公里,现在已经能跑到1000公里左右。宁德时代、丰田、奔驰这些巨头公司都忙着制定时间表,他们说会在2026年开始上车,或者到2027年实现量产。这事看起来挺热闹的,但实际上可能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大家都盯着固态电池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它解决了新能源车主关心的两个核心难题。第一个就是续航问题,液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大约在250到350Whkg,而固态电池在理论上能突破500Whkg。也就是说,使用同样大小的电池,车子能跑多出500公里左右。第二个就是安全问题,固态电解质坚硬耐高温,不会漏液,也不容易起火。现在用的液态电池偶尔会自燃,固态电池的这些优点,大家都看在眼里。

曾毓群怒斥!固态电池说量产是忽悠!跑一千公里要花40万?-有驾

我那朋友开新能源车,每次长途出行都得反复查充电桩,怕没电。他听说固态电池不错,天天问我啥时候能买到。车企都知道用户有多在意这些问题,东风已经推出了350Whkg的样车,续航能超过1000公里。再看看长安,说2027年得量产400Whkg的样车,续航能到1500公里。丰田、三星SDI这些国际品牌也把2027年定为量产的关键节点。我们还以为2026年就能装车呢。这些计划目前基本还在样品或中试阶段——就是在实验室能做出来,但还不能大规模量产。从目前来看,还没有一家企业能保证全固态电池的稳定大批量生产。

难怪会这样,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固态电池的难度远比想象的要高。第一个问题是成本,确实挺贵的。这玩意儿目前的全固态电芯价格大概是5块钱每Wh,而液态电池才50分左右每Wh。举例说,一辆车装80kWh的电池,采用固态的话,电芯得花40万左右,换成液态电池,只要4万多,贵了十倍还多。科技评论员彭德宇提到,固态电池潜力很大,可目前的成本让人头疼。实际上,不是造不出来,而是车企做出来后,都不敢用,怕亏本卖车啊。

工艺方面的问题也挺棘手。液态电池主要依靠电解液的流动来传递离子,而固态电池则是通过“固-固接触”,离子必须穿过非常密的材料层。为了让离子顺畅通过,电池内部得承受很大的压力。这就意味着,从制造到封装,差不多有70%的生产线都得做大调整。这不是简单地换个设备,而几乎得重头再建一条产业线。我跟一个电池厂的朋友聊过,他说他们尝试改造生产线,前期投入了不少资金,结果合格品的比例很低,最后只得放弃。

曾毓群怒斥!固态电池说量产是忽悠!跑一千公里要花40万?-有驾

供应链的问题也挺棘手的。固态电池用的核心材料像锂金属和硫化物电解质,现在价格都挺高的,比如锂金属比传统石墨负极贵了差不多17倍。硫化物电解质更是麻烦,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供应商,基本都还处在研发和试错阶段。有时候,哪怕出钱买,也买不到稳定的货源。短时间内,要想让供应链跟得上,真是不太容易。

另外一个配套基础设施的问题,很多人都忽略了。固态电池理论上可以在十分钟之内充满电,但这个得依赖专门的超快充电站。目前路上的充电桩,大部分还不能支持固态电池的快充。如果真正普及了固态电池,那就得从头开始铺设充电网络。这个投入不小,建一个充电桩的成本比普通的高出不少,几年前建就得准备好,得花几年的时间才能搞定。

说到底,固态电池未必比液态电池更实用。彭德宇曾提过,电动车想要加速快、充电稳,得靠高功率的电池。液态电池的阻力小,离子传输速度快。而固态电解质阻力大,离子导电率还不到液态的十分之一。即便固态电池续航时间延长,可能在加速表现和快充能力上也赶不上液态电池。

曾毓群怒斥!固态电池说量产是忽悠!跑一千公里要花40万?-有驾

大家都盯着固态电池,其实液态电池一直在不断改进。到了2025年,续航达到800公里的电动车已经成为中高端市场的标配。像小米SU7Pro、极氪007、昊铂HT这些车型,都采用液态电池来保证续航能力。并且,充电5分钟能跑200公里的快充技术,也在逐步实现中。要是液态电池在续航、充电速度和安全性方面都做到足够优秀的话,固态电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可能就会被削弱了。

这时候,大公司的表现挺有意思的。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巨头,也都在试水固态电池,可推进的步伐挺慢。宁德时代的创始人曾毓群直接说,有些车厂喊2025年要大规模用固态电池,那完全不靠谱。他还说,从样品到量产,固态电池至少要花上8到10年。而且,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固态电池”,其实多半是半固态或者准固态的,里面还含着液态电解质。这跟真正的全固态电池,明显是两回事。

为什么企业对全力推进固态电池那么谨慎?主要还是钱的问题吧。到2025年,全球液态锂电池的产能已经挺庞大的。像宁德时代、比亚迪在液态电池的生产线上,投入也超过了千亿元。如果固态电池真的能快速普及,这些 already 大规模的产能和投资就算白花了。企业得权衡一下眼前的利益和未来的布局,不能把全部资源都押到技术还不够成熟的那一块。

曾毓群怒斥!固态电池说量产是忽悠!跑一千公里要花40万?-有驾

可能有人会觉得,中国的固态电池专利挺多的,过去五年申请了1.3万项,已经是日本的三倍,是不是意味着好事多多?但实际上,专利多不一定意味着能快点走向商业化。我翻了翻这些专利,七成都是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而与大规模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专利其实不算多。日本的企业专利总数没中国那么多,但像丰田、松下在硫化物电解质和锂金属负极的量产技术方面,掌握了不少核心专利。这也成为国内企业难以实现量产的原因之一。

固态电池确实被看作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终极目标”,它能解决不少问题,值得整个行业都投下心思去研发。不过,到了2025年,大家的想法都挺美好,但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少难题。比如成本能不能降下来,生产线能不能顺利运转,供应链能不能稳定下来,这些难关没有突破的话,“续航1000公里”就只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别总盯着固态电池啥时候大规模量产,倒不如多关注眼前的液态电池车。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体验,不一定非得搞固态电池才行。对企业来说,也不能盲目吹捧固态电池技术早就成熟,否则容易让公众走偏。这项技术的突破可得花时间,别急着抱太大希望。最终胜利的,还是那些能冷静应对、在技术和产业之间找到平衡的人。虽然我期待固态电池早点落地,但目前我更愿意理性看待它的发展。好技术,磨砺也要时间,别操之过急嘛。

曾毓群怒斥!固态电池说量产是忽悠!跑一千公里要花40万?-有驾
#晒本命时间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