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卖车变成“割肉”生意
“您敢信吗?现在卖一辆车,经销商平均要亏2万!”在北京经营汽车产业园的刘春启苦笑着说出这句话时,手里还攥着刚算完的账本。2025年的汽车市场,正上演着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幕:4S店展厅里灯火通明,销售顾问热情似火,但每成交一辆新车,就像在经销商的账户上扎了一针——流血,却不得不继续。
这绝非个例。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的调研数据像一记重锤:全行业经销商GP1(进销差毛利率)跌至-16%,主销车型80%价格倒挂,倒挂金额超20%。用更直白的话说,标价10万的车,经销商得倒贴2万才能出手。这哪里是卖车?分明是“割肉换流量”。
一、4S店退网潮:每天消失12家店的生存危机
2024年,全国4S店退网数量定格在4419家——这个数字意味着,平均每天有12家4S店选择关停并转。更令人揪心的是,这是自2021年以来,4S店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
在河南某三线城市,4S店投资人老李的遭遇堪称缩影。去年他咬牙关停了经营8年的合资品牌门店,转行做起了二手车。“以前卖车能赚个装修钱,现在倒贴钱还得求爷爷告奶奶。”老李指着空荡荡的展厅说,“主机厂压库存像填鸭,银行贷款像催命,消费者比价用放大镜,这生意怎么做?”
二、返利迷局: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救命钱”
当卖车变成亏本买卖,返利就成了经销商的“续命丹”。但现实是,这颗丹药正被套上层层枷锁。
1. 返利账期:豪华品牌成“老赖”重灾区
商会调研42个品牌发现,返利兑现账期天差地别:自主品牌55%能在30天内到账,合资品牌仅20%,豪华品牌更惨,只有18%。更夸张的是,某德系豪华品牌账期长达180天——这相当于经销商要白干半年才能拿到钱。
“这就像开餐馆,客人吃完抹嘴就走,说半年后结账,谁受得了?”刘春启的比喻直戳要害。对于重资产运营的4S店而言,资金链断裂风险与日俱增。
2. 返利规则:比奥数题还复杂的“文字游戏”
返利政策复杂程度堪比保险条款:有的品牌返利分固定返、促销返、达标返,算账得用上Excel宏;有的返利以“系统积分”形式发放,只能用来进货,不能提现;更有甚者,返利与提车量强绑定,完不成任务直接清零。
“去年为了冲返利,我们硬着头皮提了200台库存车,结果市场突变,每台又亏3万。”某日系品牌经销商王总说起这事直拍大腿,“这哪是返利,分明是‘返坑’!”
三、政策寒流:“高息高返”叫停后的连锁反应
如果说返利难题是慢性病,那么金融政策的突变就是急性肺炎。今年6月,全国多地叫停“高息高返”汽车分期政策,直接斩断经销商重要利润源。
1. “高息高返”兴衰录
这项曾被视为“三赢”的政策,实则暗藏危机:银行通过高额返佣抢客户,经销商靠返点贴补车价,消费者看似捡了便宜。但当河南某奥迪4S店销售算账时,真相浮出水面:“Q7指导价60万,有返利能做到45万,没返利直接回涨5万,这差距能不刺激销量吗?”
2. 政策退潮后的裸泳者
河南省汽车行业商会的数据揭示残酷现实:全省10万以下车型占比超40%,贷款购车比例超40%。当“高息高返”退场,这些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瞬间消失,某自主品牌4S店客流量暴跌60%。
更雪上加霜的是,多地汽车置换补贴资金见底。6月18日河南补贴暂停后,某合资品牌经销商库存系数飙升至3.8(正常值为1.5),这意味着即使停业3.8个月,库存都卖不完。
四、破局之路: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阵痛
面对至暗时刻,行业正在发出变革信号:
1. 主机厂开始“让利”
广汽集团率先承诺60天内兑现返利,宝马、北汽新能源等5家车企跟进。但经销商们更期待的是,主机厂能从根本上调整产销模式。“别再把经销商当蓄水池,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共赢的伙伴关系。”刘春启的呼吁道出行业心声。
2. 金融政策谋变
虽然“高息高返”退场,但国家层面支持汽车消费的力度不减。央行等6部门联合发布的《金融支持提振消费指导意见》,正推动车企金融方案创新。某新势力品牌推出的“0首付+低息”组合,或许预示着新方向。
3. 经销商自救进行时
有的经销商转型做新能源车交付中心,有的深耕售后市场,更有先行者布局二手车出口。在郑州,某经销商集团将售后车间改造成网红直播间,单场直播带货额突破百万。
结语:黎明前的黑暗最漫长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说得好:“行业需要经历市场洗礼,但秩序必须可控。”当价格战硝烟渐散,当返利规则趋于透明,当金融政策回归理性,或许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健康的汽车生态。
作为消费者,我们期待买车不再是一场算术竞赛;作为从业者,我们盼望行业回归服务本质。您在购车时遇到过哪些“套路”?欢迎留言分享,您的每条评论都可能推动行业改变!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一些帮助。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请给我点个赞再分享出去,要是还能给我个关注的话,我认为一定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河南省汽车行业商会、经济观察报调研数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