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新项目落许昌,郑州都市圈新能源产业链悄悄拼出大棋局
最近刷到个本地新闻,上汽集团在许昌的新项目正式开工了,地点就在许昌中原电气谷。这地儿不少人可能有点陌生,其实它挨着郑州航空港南部拓展区,算是郑州都市圈里的重要拼图。
咱就说这事儿为啥值得提?单看一个项目落地不算稀奇,但放河南新能源产业全局里,能品出点新门道。河南这几年搞新能源汽车,没走“一城独大”的老路,反而像搭积木似的,把产业链拆开分到不同城市。造整车的活儿,主要搁航空港区;电池这种核心部件,洛阳有宁德时代的大项目撑着;开封早就是零部件基地,现在许昌又补上了核心零部件这块。
以前总说“诸侯经济”,现在倒好,郑州都市圈这几个城市凑一块儿,反倒把产业协同玩明白了。你想啊,要是所有工厂都挤在郑州,物流成本高不说,土地、人工也扛不住。现在洛阳专攻电池,开封做小零件,许昌搞核心技术,航空港总装整车,各干各的擅长事儿,最后往一块儿一拼,一辆完整的新能源车就下线了。这种模式看着松散,实则拧成了一股绳。
前阵子跟几个在郑州跑汽车供应链的朋友聊天,他们说现在最直观的变化是“找零件不用满省跑了”。以前为了个电子控制模块,可能得联系开封的厂,再盯着物流;现在许昌也上了同类项目,车程从俩小时缩到半小时,效率直接提上去。这就是协同的好处——不是简单地把企业搬过去,而是让每个城市在产业链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你强我补,你有我优。
再说许昌这次上马的核心零部件项目,听说是做电机控制系统这类高附加值的东西。以前河南在这块儿不算强,现在有了上汽这样的龙头带动,本地配套企业肯定跟着升级。就像种庄稼,有了好种子,土壤、肥料也得跟上,慢慢就能形成自己的优势。
有人可能担心,这样分散布局会不会削弱竞争力?其实恰恰相反。十五五马上要来了,明年又是新起点,现在拼的不是一城一池的产业规模,而是整个区域的协同效率。郑州都市圈就像台精密机器,每个齿轮都转对了,整体动力才够猛。
想起前两年去开封采访,当地做汽车座椅的企业老板说:“以前给外地车企供货,运输、沟通成本高,现在郑州整车厂多了,订单直接送上门,还能根据需求随时调整设计。”这就是产业协同的“获得感”——不是报表上的数字,是真金白银的订单,是能摸到的发展机会。
许昌项目的落地,往小了说是多了个工厂,往大了说,是郑州都市圈新能源产业链又补上一块关键拼图。等这些拼图都连上了,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怕是要再上一个台阶。
都说“独行快,众行远”,放在产业发展里同样适用。郑州航空港的整车、洛阳的电池、开封的零部件、许昌的核心技术,这几个点串起来,就是条有竞争力的产业带。未来几年再看河南新能源,可能就不是“某个城市强”,而是“整个都市圈强”。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资料来源:河南省发改委《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许昌日报相关报道、上汽集团官方公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