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很炸裂的数据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的新能源车企集体上演了一场“赔钱赚吆喝”的大戏。有媒体统计,某些头部新势力车企的单车毛利已经跌破万元,甚至有企业每卖一辆车还倒贴几千块钱!更夸张的是,有品牌全年亏损预计突破五十亿。五十亿!而且不是一家这样,一大串造车新势力名单都被拉出来点名,亏损金额动辄几十亿地往上冒。再对比传统燃油车巨头,人家还是稳扎稳打地赚钱,新能源车这边却看起来一片“烧钱救命”的惨烈景象。这些数字一出,评论区直接炸了。有人痛斥“这就是资本泡沫”“卖一辆亏一辆,造车新势力迟早玩完”;也有人冷静下来提问:那为什么还能一直烧?从哪儿来的钱?
说实话,单看这些数字,确实让人冒冷汗。单车毛利不过万,甚至负毛利,这事儿在传统车企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一辆车的生产成本里,原材料、零部件、制造、人工、物流等等就已经占去了大头,车企还得留足利润覆盖营销、研发、售后等环节。如果单车毛利都撑不住,企业的现金流和账面盈亏压力会立刻变得极其紧张。所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亏成这样,难不成新能源的商业模式真的不成立?
别急,我们一步步来拆拆。
先看看这些所谓的“吓人”数据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先说单车毛利低,甚至负毛利的问题。这里面有一部分是战略上的“主动选择”。新能源车企在新车型上市早期,往往会刻意把售价压得很低,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对比一下传统车企推出新车的节奏:燃油车的单车利润通常是从第一天就能赚钱的,因为他们依赖的是成熟的供应链、稳定的市场定价,以及多年来的品牌溢价积累。但新能源车不同,它的市场竞争格局还没完全定型,车企为了抢市场,宁可先不赚钱,先把车卖出去再说。这种策略短期看会让账面难看,但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只有先做大销量,才能摊薄研发和生产成本,把品牌立起来。
说到研发,这也是导致亏损的另一大原因。新能源车企的研发投入比例,普遍高得惊人。以某头部新势力为例,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高达30亿元,占收入的比例超过15%。对比传统车企的研发占比——一般只有5%-10%——新势力几乎可以说是在“疯狂砸钱”。这些钱花在哪儿?主要是两块:一是智能驾驶相关技术,二是电池优化。别看现在智能化配置好像已经成了标配,但每一代技术背后,都是烧钱无数的自研成本。而电池这块就更不用说了,谁在续航和充电技术上领先,谁就能占得市场高地。
所以,亏损的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技术上的“预付款”。这也是为什么虽然账面亏得惨,但资本市场对头部新能源车企依然看好。因为投入越高,技术护城河越深,未来规模化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
再看现金流。有人会问:亏了这么多,钱从哪儿来?其实,造车新势力在资金运作上已经非常熟练了。一方面,他们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拿到一次性的大额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自带高周转属性。很多车企通过“订单生产+快速交付”的模式,缩短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回款周期。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账期压力更大,因为它们通常依赖于经销商体系,资金回笼速度自然会慢一些。
此外,新能源车企还有个隐形的盈利点——软件和服务收入。智能驾驶订阅、OTA升级、充电服务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后市场收入,其实已经成为新能源车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前的占比还小,但随着车主基数的增大,这块收入未来可能会持续增长,甚至反超硬件本身。
当然,亏损的背后也并非全是战略性投入。不可否认的是,整个行业的竞争确实到了白热化阶段。价格战、供应链成本上涨、用户购车观望情绪等等,都在挤压车企的利润空间。再加上国家补贴退坡,新能源车企需要独立面对市场的冷暖,压力是实打实的。但这是否意味着行业在走向崩塌呢?其实未必。
横向拉开来看,外资新能源巨头和国内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业务,也在经历类似的阵痛。以特斯拉为例,它虽然在全球市场表现强势,但2023年频繁降价也让其毛利率一度跌破20%,创下近几年新低。而国内的传统车企,在转型新能源的过程中,也不得不承受短期利润下滑的压力。换句话说,这并不是某一家企业的“特例”,而是整个行业进入新阶段的“共性”。
那这些公司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答案其实很明显:多数头部企业是在押注未来。亏损本身并不可怕,关键看它亏掉的钱,能不能换来后续的技术壁垒或者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有没有明确的盈利路径。如果只是“为了亏而亏”,那当然是不可持续的;但如果亏损是为了换技术、换规模、换品牌认知,那就另当别论。
所以,回到一开始那些看着吓人的数据,拆开来看,其实很多东西并没有那么“危险”。新能源车企的这些动作,虽然让账面数字一时不好看,但背后是有章法的。未来的关键,不在于现在的亏损,而在于它们能否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稳住脚跟。从技术迭代、市场占有率,到经营效率优化,每一步都决定着谁能笑到最后。
所以,当你看到那些“单车亏损”“全年巨亏”的新闻时,别急着下结论。行业的大方向并没有错,这些数字背后,只是属于早期竞争的必然代价。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谁能率先找到“烧钱”与“赚钱”之间的平衡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