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挺扎眼的:智己L6这样的车型,研发成本据说已经高达数十亿人民币,但对比它的销量却显得……有点尴尬。公开数据显示,智己L7去年只卖了几千台,眼下智己L6刚刚上市,虽然好评不少,但月销量能不能突破四位数,依然是个问号。换句话说,光是研发投入的摊销成本,可能就已经把单车利润压到负值了。很多人都在问,这样玩,智己是不是把自己玩死了?甚至,有人直接把问题扩大到整个赛道,新势力能这么烧钱多久?
别急,我们慢慢拆。先说销量,智己L7确实卖得不算好,但如果你关注过这类20-40万的高端新能源车,就会发现这个市场本身就很挤。特斯拉有Model 3、Model Y打头,蔚来有ES6和ET5,理想直接用理想L7这种“大五座”抢占定位,传统豪华品牌也没闲着,宝马、奔驰、奥迪都在推电动车。智己L7这样的中大型轿车,生存空间本来就很有限,加上去年整体车市增速下滑、政策补贴退坡,这一片市场几乎没留什么好日子给后来者。
那接下来就是更扎心的问题了:如果卖得不好,为什么还要砸这么多钱?研发成本那么高,智己到底在干嘛?先说个事实——智己L6和L7的底盘系统是灵蜥数字底盘,这个东西不便宜。智己靠它实现了双向18°后轮转向,转弯半径4.69米,比很多微型车还灵活。再加上爆胎稳定控制系统,极端情况下(比如四轮全爆)还能保持车身姿态稳定。这些听起来很炫酷,但从技术开发到实际量产,都意味着堆钱。车圈有句话,前期研发的钱一分没少花,后期销量却可能一台少赚个几万块。
从财报数据看,智己的母公司上汽集团显然是在用“战略性亏损”的思路撑着它。智己成立之初,上汽就明确表示要拿出百亿级资金支持它。换句话说,智己L6的成本不是单纯为了卖车收回来的,而是在赌一个更大的局——技术沉淀,以及品牌向上。从灵蜥底盘、后轮转向,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算法,每个模块未来都能复用到别的车型上。智己的亏损,其实有点像传统车企在为下一代技术买单。
有人可能会问,那新势力烧钱是不是也这么回事?不完全是。像蔚来、理想、小鹏,这几年的研发投入确实很高,蔚来甚至因为研发开销被戏称“最贵的汽车公司之一”。但它们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资本市场和预售回款。而智己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背靠国企大树(上汽集团),现金流相对稳定,账上压力没那么大——即使短期亏损持续,也是处于一种“可控状态”。
传统车企呢?同样这样玩技术投入的也不在少数。比如比亚迪,它的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前期也砸了不少钱,但凭借后续量产规模化迅速回本。上汽其实也是在试图复制这种路径,只不过智己目前受限于品牌认知和产品线单一,暂时没有跑出来。
那问题来了,智己L6的这种“砸钱”模式,有没有风险?当然有。最大的问题是时间成本——技术积累和品牌溢价提升,都是慢功夫,如果短期内还是卖不动,资金池再深也会被掏空。尤其是在新能源市场竞争越来越卷的情况下,智己很难靠一两款产品打逆风局。加上消费者对“数字底盘”、“爆胎控制”这些技术的感知度不高,智己的卖点并没有转化为直接的购买理由。
不过,也别急着下死结。智己目前最大的价值,其实不在销量,而在于“试验田”角色。如果灵蜥底盘和相关技术能够跑通,为上汽后续的高端产品铺路,那智己的亏损就有意义。再说得现实一点,智己目前的亏损和烧钱,还不足以撼动上汽集团的整体盘子。换句话说,智己有时间,但这个时间窗口不会太长。
所以回头看,这事儿确实看着吓人,但未必真的是灾难。智己L6的这些“高成本操作”,本质上是上汽在做技术储备和品牌试探。它危险,但不是无章法的乱花钱。要紧盯的,不是现在亏多少钱,而是它接下来能不能把技术复制推广开,能不能通过后续产品站稳市场。如果能,那这些投入就是值得的;如果不能,那智己的故事可能就会变成另一个车圈里的“烧钱失败案例”。
总之,技术可以炫,销量可以慢,但时间不会等人。智己L6背后的赌局虽然看着复杂,但方向错不了。剩下的,就看它怎么走下一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