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坑满谷都是“代餐”,从斩男色口脂到恨天高手袋,这股风,如今也刮到了汽车圈。
近日,一款唤作“昊铂HL”的电车异军突起,号称“陆地行宫”,赚足眼球,丝毫不逊色于那些身价百万的座驾。
说实话,乍一听这说法,我心里就打了个突儿:这年头的营销,都卷到这份儿上了?
可转念一想,这股“代餐”风潮,本身就颇堪玩味。
一方面,确凿无疑地表明大伙儿的荷包着实没那么殷实了,消费降级并非空穴来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人们对于“美”的向往并未消减,只不过是换了种更精打细算的方式。
毕竟,谁不想以更少的代价,享受到更优的体验呢?
这车到底成色如何?
坊间评价也是见仁见智。
有人觉得设计着实亮眼,尤其是那组“万顷波光大灯”,夜幕下驶出去定是吸睛无数;也有人揶揄道,这不就是“元素堆砌”吗?
把时下流行的设计一股脑儿地往上招呼,反而显得有些矫揉造作。
两种声音,其实都搔到了痒处。
美丑与否,本就是千人千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元素堆砌”这说法,倒也值得咂摸咂摸。
想想当下不少所谓的“国潮”设计,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弊病?
把各类传统元素囫囵吞枣地塞进去,结果却显得不伦不类,缺乏真正的文化底蕴。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代餐”之时,往往忽略了一个更为深邃的问题:我们为何需要“代餐”?
莫非仅仅是因为囊中羞涩吗?
断然不是。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开始重新掂量“价值”的砝码。
往昔,我们认为唯有购入最昂贵的,方能彰显自身的品味与实力。
而今,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标价,而在于产品本身是否能够契合自身的需求,是否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愉悦。
这背后,实则是一种消费理念的嬗变。
彼时,我们购置物件是为了炫耀,为了佐证自身;此时,我们更多地是为了犒赏自己,为了提升生活品质。
这种转变,也倒逼着厂商们必须更为精益求精,必须在产品设计、品控以及售后服务上狠下功夫,方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当然,“代餐”也并非灵丹妙药。
有些东西,比如核心技术,比如品牌积淀,是无法轻而易举地被替代的。
好比汽车的引擎、底盘调校,这些都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和研发投入,绝非靠简单的依样画葫芦就能克隆出来的。
归根结底,“代餐”能够满足我们对美的渴求,能够让我们以更小的开销体验到更优质的产品。
但它无法取代真正的创新和臻品。
当我们沉溺于“代餐”带来的快感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的认知,要明了哪些东西是无可替代的,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为此倾注更多资本的。
这让我想起一位老友,他一直开着一辆平平无奇的代步车,但他却将大部分的积蓄都用于游历四方。
他说,于他而言,真正的奢靡并非拥有一辆豪车,而是能够自由自在地去探索寰宇,去领略异域风情。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消费升级吧。
不再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丰盈,而是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充盈。
当我们能够真正参透这一点的时候,“代餐”也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替代品,而是一种更为理性、更为成熟的消费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