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车企盈利下滑,三季度亏损,哪家表现较好

雨后的停车场,总有几辆车格外显眼。

不是因为它们的车标有多闪耀,而是它们的车主,时不时下车,用App刷新、截图、对比,眉头一皱,嘴角一扬,仿佛在等待什么天降之喜。

11月的财报季,刚好就像这场没完没了的细雨,每一家车企的数字都像停在雨里的车,有的还算体面,有的已经拉响警报,剩下的,正低头琢磨成本和利润,像极了雨中“捡漏”的人。

多家车企盈利下滑,三季度亏损,哪家表现较好-有驾

如果你是广汽的CFO,这会儿大概少不了一场“年度自我反思”,毕竟净利润同比下滑3691.33%,听起来就像数学老师的一个冷笑话。

43亿的亏损,放在年度总结会上,怕是连PPT配色都得慎重选,不然分分钟变成黑色幽默现场。

但这不是广汽一个人的“噩梦”,比亚迪、长城、长安也都没能幸免于难。

销量节节攀升,利润却像回南天的墙皮,一点点剥落。

有人说,这是“告别躺赚”的号角;我倒觉得,更像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行业洗牌,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事件本身其实简单得很:国产车企今年三季度,卖得多,赚得少。

比亚迪三季度营收1949.85亿元,同比下降3.05%,净利润78.23亿元,同比降32.6%。

财报写得明白:“行业竞争加剧,成本压力上升,研发投入暴涨。”长城也没好到哪去,虽说营收同比增了20%,净利润却下了31%。

长安呢?

小幅增长,但利润同样缩水。

只有奇瑞,算是逆势小阳春,前三季度营收和毛利都在涨,像是乱世中的一根绿苗。

吉利还没发布三季报,但据各路“剧透”,有望交出近年来最佳成绩单,新能源销量拉满,多品牌攻势全面铺开。

有人会问:销量不就是王道吗?

为啥卖得多还亏钱?

这就像超市大甩卖,门口排长队,收银台却只听见硬币掉地声。

所谓“高销量低利润”,本质是市场卷到极致,价格战、补贴战开足马力,谁都舍不得慢下来。

此情此景,理性一点说,这不是企业家对利润的失控,而是对市场的妥协。

比亚迪、长城、长安这些家底厚的还撑得住,剩下的小玩家,只能在毛毛雨里数硬币。

多家车企盈利下滑,三季度亏损,哪家表现较好-有驾

但“行业卷到内伤”这事,远不只是成本和竞争能解释的。

高研发投入是个“隐形杀手”。

比亚迪前三季度研发费437亿元,长城、奇瑞也没少花,新平台、新架构、新能源三电、智能座舱,都得烧钱。

新能源与智能化大潮下,不烧钱等死,烧钱未必活。

这很像外科手术:医生刀下见血,动脉止住了,暗伤却不一定能治好。

吉利倒是把“集团技术共享”这张牌打得顺手,“多品牌矩阵”成了护身符。

极氪靠高端卖毛利,银河守住主流市场,领克两头兼顾。

理想很丰满,现实也许还得等三季报来对账。

说到品牌矩阵,不得不佩服吉利的“算盘”。

极氪9X、领克900、银河M9,每台车背后都有一串讲得头头是道的技术名词。

什么“11合1智能电驱”、“CDC空悬”、“宁德时代电芯”,听着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一套心法。

17万多买到5米多的车、四秒破百,真是“老百姓用上了高配”。

但别高兴太早,高配≠高利润,“技术普惠”也可以变成“利润稀释”。

当所有人都卷配置、卷价格,总有一天卷进资金链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

细节推演到这里,其实有个冷门现象值得玩味:行业的利润率创下历史新低。

2025年前八个月,汽车全行业利润率只有4.5%,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什么?

你卖车拼得昏天黑地,最后还不如开家奶茶店来钱快。

多家车企盈利下滑,三季度亏损,哪家表现较好-有驾

传统车企已经发现,无论你多会降价,消费者已经练就千层心防。

你说“让利一万”,他等你“再让两万”;你说“智能座舱”,他就问“OTA升级几次?”。

这年头,只有顶着亏损“活下去”,才有资格坐等新一轮技术爆发。

财报里那些数字,说到底是车企老板们脑壳痛的夜晚、财务总监的失眠时刻,还有经销商群里的段子手笑声。

说到黑色幽默,其实车圈一直不缺。

财报发布当天,有人调侃:“汽车行业利润率,和某些互联网大厂的‘裁员率’一样,越来越刺激。”也有人自嘲:“这年头,车企高管的KPI只有一个——别先倒下。”我曾听一位行业老炮说:“汽车企业,最怕的不是亏钱,是亏得连研发都得减配。”这话虽冷,但够真。

我承认,作为冷静的观察者,有时候也会想,这场产业升级的高烧,到底值不值?

企业们“以亏养市”,是不是在制造下一轮更大的泡沫?

新能源高歌猛进,智能化扑面而来,消费者却越来越理性——技术战、品牌战、服务战,听着新鲜,但靠什么破局,没人能拍胸脯保证。

做高端,卷技术,拼服务,到底是行业真正进化,还是集体自嗨?

吉利的三季报,会是行业的“解药”还是“清醒剂”?

只有时间能作答。

写到这里,我想起朋友圈里那句经典自嘲:“做汽车,不怕卷死,就怕卷不起。”这不是一句玩笑,更像一份行业生存的备忘录。

告别躺赚,行业到了拼内功、拼韧性的阶段。

但在这片狂风暴雨里,谁都想当那个能撑伞的人。

问题是,伞够用吗?

会不会哪天突然发现,这其实是一场没有伞的马拉松?

给大家留个问题——在利润率不断下行、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代,你会选择做技术派、品牌派,还是干脆做个价格屠夫?

或者,根本不相信这些“派”,只认能活下去的那一派?

每个人、每家企业,或许都该思考:利润和创新之间,究竟留了多少安全距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