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一个数据挺刺激人的,说出来估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也太离谱了吧?”——有报道爆出,某新势力车企去年一年的亏损高达百亿!百亿啊,听起来像是烧钱烧到地心去了。有朋友就问了,这么亏还能继续玩下去?市场到底是怎么了?
别急,咱们先摆事实。这个百亿亏损,确实不是造谣。财报上真金白银写着的,账面亏损就这么多。再看看它的营收,200多亿,毛利率压在个位数,净利润直接掉到负值。听起来像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它的销量在拼命往上爬,单月交付量已经超过传统豪华品牌某些高端车系,但愣是没见它“赚到钱”。然后旁边的新势力兄弟们,也一个赛一个地亏,亏损数字个个都能让人心里一颤。于是就有种感觉,这行业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怎么感觉大家都在亏得不讲武德?
问题先不急着下结论,咱们拆开来看。亏损是亏损,可这百亿到底亏在哪儿了?财报里有线索——研发费用。这个车企一年研发投入70多亿,占了营收的三分之一还多。再加上它的销售和服务成本,基本上就把营收拖进了泥潭。这70多亿的研发,不是随便填个数字吓人的,它真在做事。比如开发自己的智能座舱系统、搞电池技术、优化自动驾驶算法,这每一块都烧钱,而且是烧大钱。这里边的逻辑其实挺简单:新能源车企还在技术爬坡阶段,谁先搞出来更强的产品力,谁就能活下去。可见,这种研发投入不是乱花钱,而是抓机会。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投入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结果”?
我们换个角度看它的销量。虽然账面亏,但销量确实在稳步上升,这说明它的产品还是有人买的。再拆同行的数据,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板块毛利率虽然高一点,但整体销量在新能源领域没这么激进;而有些外资车企,毛利率更高,但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布局其实远不如这家新势力的本土化。这里边的逻辑是什么?新势力车企亏得吓人,因为它不惜投入换市场份额。它卖得多,是为了后面能降成本、提升规模效益,这是一种典型的“战略性亏损”。你看现在亏百亿,真不是那种彻底没活路的亏,而是“为了未来拼命下注”的亏。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烧钱模式”是能一直烧下去的吗?不一定。账期压力是所有车企都要面对的事,尤其是新能源车。这些企业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整个链条都得压着账,资金流周转能力就成了生死线。这家百亿亏损的企业,虽然账面看着亏,但现金流还算健康,短期内不会突然崩。可话说回来,市场竞争不等人,其他新势力也在烧钱抢份额,传统车企也在用燃油车利润反哺新能源研发,这就逼着它必须在未来两三年内转亏为盈。否则,资本市场一旦失去耐心,再有烧钱能力也救不了。
所以,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从目前拆开的数据看,更像是后者。只是这机会抓得很冒险,赌的是未来新能源市场能快速成熟,自己能在竞争里活下来。你再看其他新势力,它们的亏损模式其实也差不多,烧研发、抢市场,短期内的利润都不重要,关键看谁能熬到最后。
总结一下。这百亿亏损,看起来吓人,但行业本身就像是场烧钱比赛,大家都在拼命押注未来。新势力车企做的事,有些动作看起来激进,但细拆下来逻辑其实不乱。那么问题关键在哪?不是在它现在亏了多少,而是它未来能不能从亏损模式切换到盈利模式。所有这些吓人的数字,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它背后的计划和路径。结论不能看一时,而要看它压上的筹码能不能换回未来的一局好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