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现象引起了不少讨论。一个数据,确实挺吓人:某些新势力造车公司年亏损动辄超过百亿元!是的,百亿,不是小目标那种十几二十亿,而是直接三位数。乍一看,感觉不太对劲啊。这都造了几年车了,亏损还这么大?车企不是应该靠新能源风口赚得盆满钵满吗?说好的“躺着数钱”,怎么变成“坐着烧钱”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先别急着给它下定论。我们把账捋清楚再说。虽然亏损看着刺眼,但车企的钱从哪里来、怎么花、又怎么亏,得一点点拆开讲。
先从营收开始吧。不管是传统车企、新势力还是外资品牌,卖车还是主要收入来源。以某家新势力造车公司为例,2022年的营收突破了400亿元。这听着不错对吧?但这里有个问题,它的成本和开销远比营收跑得快。毛利率低,净利润直接负的。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研发。新能源车企尤其是新势力,研发投入那是真舍得下本。这家企业,光研发投入一年就砸了100多亿,差不多占到总营收的四分之一。这么烧钱,毛利自然不高。
再看账期。新能源车企的供应链账期也挺长。生产车辆需要采购零部件,零部件供应商往往是先付款后发货。然后车造好了,卖出去,还得等消费者买单,甚至跟金融机构合作分期付款。这个现金流周转周期,拉得比想象中还长。账面数字看着亏,可能只是钱还没完全回来。
然后再看看同行,不是只有一家亏得厉害。把传统车企、新势力、外资品牌放在一起对比,发现这事其实挺普遍。特斯拉大家都知道吧?它也曾经亏了好几年,烧了一波又一波的钱。最后怎么扭亏为盈的?靠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和持续迭代的智能技术。国内的新势力车企,基本上是在走类似的路子,只不过还没到那个能盈利的节点。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那这些亏损的企业,是在瞎花钱吗?还是在抓机会?答案可能得分两头说。
首先,亏损不等于乱花钱。这些企业的大头开销,大部分砸在了研发和市场拓展。新能源车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智能化和续航。智能化需要软件和硬件的全面升级,续航需要电池技术的突破。这些东西,哪样不是花钱堆出来的?没人愿意造一款“平庸”的新能源汽车,因为在这个市场里,平庸等于淘汰。至于市场拓展,比如充电网络、渠道布局、品牌宣传,这些花钱也没办法省。谁早布局,谁就能抢占用户心智。
其次,这些亏损也有可能是战略性的。新势力车企最重要的是什么?活下去。新能源赛道的竞争太激烈,如果没有持续投入,等风口过去,只能被挤出局。你看那些传统车企,为什么现在也开始疯狂转型新能源?还不是怕被新势力压过头。说白了,这不是一场短跑,是马拉松。战略性亏损的目的,是为了后期跑得更快。至于那些没章法瞎烧钱的,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所以,虽然表面上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有点章法。这些亏损的企业,没一个在等死。它们要么是在研发上押注,要么是在规模上跑马圈地。而行业的普遍现象也告诉我们,亏损不是个例,是新能源车企转型过程中的必然阶段。
最后想说,这事看着危险,但别只盯着亏损数据。真正要紧盯的,是这些车企的下一步。它们能不能靠规模化生产拉升毛利?能不能靠技术突破抢占市场?能不能在现金流的压力下活下来?这些才是关键。数据吓人归吓人,但你拆开看,它并不是特别反常。未来几年,或许才是决定它们命运的关键时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