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哪吒汽车这名字,挺热闹的。不过,这热闹法儿,怎么说呢,有点像过年放炮,炸的是自己。断网、维权、欠税,一连串的,让人看了直摇头。你说,这年头,敢推荐哪吒汽车的人,图啥?这里头,恐怕有点说道。
先说说这哪吒汽车最近干的那些事儿。APP瘫痪,车主被锁车里,官方来一句“欠费了”,这理由,你信吗?反正我是觉得,有点儿戏。这就好比,你买了个智能家居,结果第二天,管家跟你说:“不好意思,老板,我没钱交电费了,您自个儿摸黑吧。”这感觉,能好吗?
再看看售后,那更是“惊喜”不断。配件缺货,修车得等几个月,杭州那位老哥更惨,17万买的增程车,愣是开成了“老头乐”,续航缩水,这谁受得了?知道为啥吗?不是哪吒汽车想坑你,而是它可能自身难保了。欠税215万,这可不是小数目,没钱,啥都玩不转。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那是相当的热闹,各种新势力品牌,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哪吒汽车,也算是其中的一匹“黑马”,靠着低价策略,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但这低价,就像是潘多拉的魔盒,打开容易,收回去难。
低价策略,短期内能吸引眼球,但长期来看,那就是饮鸩止渴。为啥?因为汽车这玩意儿,不是一次性消费品,它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售后服务、品牌维护。你把价格压得太低,这些东西,自然就跟不上了。这就好比,你开个饭馆,天天打折促销,菜品质量下降,服务也跟不上,客人来一次,下次还来吗?
哪吒汽车也想高端化,推出了哪吒S,定价超过20万。但结果呢?销量惨淡。车主吐槽,配置落后,品控不行,修车比买车还难。这种情况,就好比,你花大价钱买了个“高仿”名牌包,结果背出去,一眼就被识破,那得多尴尬?
更让人无奈的是,哪吒汽车的销量,很大一部分靠网约车市场。这就像是,你本来想打造一个高端品牌,结果发现,自己的主要客户,都是“批发”用户。品牌形象,自然就“廉价”了。据说,哪吒汽车现在是“卖一辆亏4.5万”,这简直就是“赔本赚吆喝”的终极形态。
哪吒汽车的困境,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新势力品牌,不能只想着跑马圈地,盲目扩张。研发投入,才是硬道理。要知道,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营销,不是PPT,而是技术。
三年研发投入占比仅5.2%,远低于行业均值12%,这说明什么?说明哪吒汽车在技术上,严重滞后。这就好比,你造房子,只想着盖得快,不注重地基,结果房子盖得越高,风险越大。
供应链断裂,配件库被查封,车主被迫跨省淘二手零件,这简直就是“噩梦”。售后体系名存实亡,这还怎么让消费者放心?
三年累计亏损183亿元,靠“拆东墙补西墙”苟延残喘,泰国市场成了最后的赌注,这种操作相当于,你欠了一屁股债,不去努力赚钱还债,反而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买彩票上,这能行吗?
记住:买车这事儿,不能光看价格。新能源汽车成本透明,过低售价,往往意味着品质和售后的妥协。购车前,一定要核查企业的财务状况,看看它有没有“暴雷”的风险。
优先选择成熟品牌。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技术稳定,售后完善,虽然价格可能贵一些,但至少能让你省心。别想着占小便宜,最后吃了大亏。
关注用户口碑。维权群、社交平台的真实反馈,比营销话术更可靠。不要轻信“PPT造车”的承诺,要看看车主们,是怎么说的。
所以说,哪吒汽车的遭遇,不是个例,它反映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些深层问题。盲目扩张、低价竞争、研发不足、售后缺失,这些都是“坑”。消费者在购车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人真的是太难了,买个车还得像侦探一样调查背景,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