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炸开了锅。小米汽车的SU7 Ultra车主要退车,退车群都建起来了。舆论里流传的一个细节格外炸裂:几十名车主晒订单,齐刷刷要求退车,甚至还拍了联合声明视频。这事情看着就有点不对劲,几十个车主联合发声,这现象搁在哪个车企都不算小事。尤其是小米这种刚入局的玩家,还没站稳脚跟,就碰上这阵仗,真是让人捏一把汗。
但咱们冷静点。退车风波这种事,乍一看是要命的危机,拆开看其实没那么简单。细节能说明问题。首先是车主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这个部件的争议,说是虚假宣传或者表达失误。这个问题真不好轻飘飘下结论,毕竟车主们的认知和官方的技术语言容易错位,再加上选装的价格门槛高,大家对产品的期待值也就更高。这事儿,不能一棍子打死说是小米不行,咱们先放一边,后面再捋。
然后是车机系统更新的“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这就更耐人寻味了。锁了一半马力,用户要“刷圈速”才能解锁性能。听上去挺离谱,这不就是买了辆车却被“扣性能”?但别急着火冒三丈。这个设计其实是小米汽车想突出赛道体验,毕竟1500匹马力的超跑,普通人上手可能压根不敢开满。安全考量、用户教育,这种心思其实能理解。只是,小米推送更新的方式太突然,对用户沟通没做好,直接让人感觉被冒犯了。车主的反应激烈,也不是没道理。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小米汽车是不是在搞砸?不太行啊?但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得先看看它的基本盘。小米汽车刚入局,不是传统车企那种百年老店,也不是像蔚来、理想这种已经在新能源车领域摸爬滚打几年的新势力,它是个彻头彻尾的新玩家。不止是产品,连整个体系都在拼命补课。这种背景下,它的销量、营收、毛利、利润,怎么看怎么像数据“挺吓人”的那种局面。
我们先看汽车行业的基本逻辑。造车是个重资产、高研发的行业,前期投入堆得吓人,烧钱速度惊人。小米这样的新玩家,研发占比肯定高,毛利自然就低。这是行业规律,没办法。再看账期问题,车企的资金周转一般都慢,尤其是这种新品牌,供应链刚起步,前期协调成本高得离谱。亏损几乎是必然的状态,不亏才奇怪。
那和同行比呢?传统车企像丰田、大众,早就是巨无霸了,账面稳定得多,但毛利率也不算特别高。新能源新势力,比如蔚来、理想,前几年亏得比小米还狠,直到最近几年才稍微喘口气。你再看特斯拉,全球化布局的老玩家,它早期的烧钱速度堪称恐怖,一度因为账上现金流紧张被认为活不下去。所以,小米现在的数据看着“吓人”,其实并不是独特的现象。
那问题来了,小米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确实,这次系统更新和选装部件的宣传翻车,暴露出它在用户体验上的短板。这部分需要补课。但从战略上看,它的动作也不能算乱来。系统更新这些东西并不是瞎折腾,而是试图把赛道体验打造成核心特色,强调性能和口碑。这是挺有章法的营销策略,只是执行翻车了。
换句话说,小米现在的局面其实是典型的战略性亏损。它的目标肯定不是当下的利润,而是未来的品牌站稳、市场份额扩张。这种事,放在整个行业里看,大家都这么干。早期烧钱、跑品牌,等到体系稳了、用户基数起来了,再慢慢优化,汽车行业的玩家基本都走这条路。小米不过是没藏住初期的狼狈,让公众看见了而已。
所以,回到开头的退车风波,这事情看着吓人,但其实并不是啥生死危机。小米的动作有章法,路子也没跑偏,只是执行上出了问题。这种事,对它的短期口碑是有影响,但长期来看,最关键的还是看它能不能补上沟通短板,继续稳住开发节奏,把品牌形象立起来。
总结一下,这些“炸裂现象”拆开看,其实没那么可怕。小米汽车的未来,不在这些表面上的风波,而在它能不能穿过烧钱期,走出自己的路。至于现在,可能会吵得挺热闹,但真要紧盯的,是它下一步的动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