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投产,中国车企“泰国热”背后的产业突围与暗礁

长安汽车投产,中国车企“泰国热”背后的产业突围与暗礁-有驾

近日,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正式投产。这座投资约100亿泰铢(20亿元人民币),年产能10万辆的工厂(二期将扩展至20万辆),不仅是重庆首个海外新能源汽车整车工厂,也是国内车企扎根泰国及东南亚的缩影。

比亚迪在泰国车展订单量首超丰田,上汽、长城、吉利、广汽、奇瑞、哪吒等车企也纷纷落子,在泰国电动汽车销售排行榜上,前四名均为中国品牌,前十名中有8个品牌来自中国。

泰国作为东盟核心枢纽,凭借右舵车市场规模及自贸协定网络优势,助力中国车企规避中美关税壁垒,同时撬动东盟、澳新及中东等区域消费潜力。

然而,这场“出海”暗藏惊涛骇浪。

地缘政治成为最大变量,美国若将泰国制造视为“中国制造”并加征60%关税,中企成本优势将瞬间瓦解;而泰国自身政策摇摆风险加剧(如2026年PHEV消费税调整)、日韩车企反扑(占据东盟80%市场份额),更让中企陷入“夹击”。

在大国博弈与产业重构的夹缝中,中国车企的泰国“赌局”,既是突破封锁的“破壁之战”,也是检验全球化能力的“生死实验”。

若成功,泰国将成为中国车企全球化的战略支点;若失败,则可能陷入“产能泡沫”与“地缘陷阱”的双重困局。

一、国内车企抢滩泰国反映了什么趋势?

曾几何时,泰国是日系品牌的“后花园”。日本丰田、本田等汽车品牌在泰国已经深耕60余年,为其带来较完整的汽车产业及配套体系。

近年来,中国车企纷纷赴泰国投资建厂,削弱日系车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通过新能源技术重塑泰国及东南亚的汽车产业格局。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上汽、长城汽车、比亚迪、广汽埃安、长安、奇瑞和哪吒在内的7家中国车企在泰国建立工厂,规划总产能超60万辆,并带动420家配套企业落户,覆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链条,形成“东南亚资源-中国技术-全球市场”闭环。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中美博弈交织的背景下,中国车企集体涌入泰国,既是一场规避关税壁垒的“技术性突围”,也是一场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平衡的复杂博弈。

首先,供应链区域化与“中国+1”战略的深化。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导致欧美对中国电动车加征高关税,迫使中国车企寻求规避关税壁垒的路径。

泰国凭借产业、区位与政策的多维优势,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的理想之选。

作为东南亚最大汽车生产国,泰国年产能超 200 万辆,拥有覆盖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及研发测试的完整产业链,“亚洲底特律” 的产业底蕴为中国车企提供 “即插即用” 的落地条件。

在交通区位上,泰国地处中南半岛中心,发达的港口与公路网络可辐射老挝、柬埔寨等周边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 10 亿人口规模的全球右舵消费市场,助力车企开拓右舵车海外版图。

政策层面更具吸引力,泰国政府推出 “3030” 政策,目标 2030 年零排放汽车占比达 30%,通过减免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关税、补贴购车等举措,释放市场红利,吸引全球资本。

如,长安汽车成为首个获批政府 EV3.5 政策的品牌,享土地、税收等全方位支持。

此外,作为东盟自贸协定核心成员,泰国制造的汽车可零关税销往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中国车企在泰本地化生产后,能借 “泰国制造” 标签突破关税壁垒,畅行东盟市场,并能间接进入欧美市场。

其次,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标准加速输出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产品及产业链领先全球3—5年,这是我们走向国际市场的信心所在。”

如,中国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企业占据全球超 60% 市场份额,在电芯能量密度、3C 快充等技术和成本控制上领先欧美,更以技术输出重塑国际合作格局。

智能驾驶方面,中国 L2 级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超 60%。部分车型已实现高速场景自动驾驶。

但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却面临欧美技术封锁和市场准入壁垒。

美国2024年加征中国电动车100%关税,并要求车企使用北美本土电池材料(否则加征25%关税),直接冲击中国出口。

欧盟酝酿“技术勒索”政策,将补贴资格与专利共享挂钩,试图强制中国车企转让核心技术。这种赤裸裸的技术掠夺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因此,中国车企将新能源技术标准植入泰国,不仅规避了欧美关税壁垒,还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的跃迁。

如长安汽车计划在泰国推广AI辅助驾驶技术,并将布局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产业。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为泰国培养本土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

欣旺达在泰国投资14.8亿美元建设动力电池工厂,推动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本地化生产,并建立电池回收体系。

比亚迪等车企在泰国建设的兆瓦闪充站,直接采用中国标准,挑战日系主导的CHAdeMO充电标准,逐步掌握产业链话语权。

中国汽研与泰国汽车研究院、五洲检验(泰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新能源车安全标准、电池回收规范等中国标准国际化。

三是中国从“产品出口”向“生态出海”跃迁。

泰国工业部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在泰注册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激增至 420 家,较 2020 年暴增 3 倍,占外资企业比例从 7% 飙升至 22%,直逼日系 1400 家传统供应商的 “霸主地位”。

伴随 7 大整车企业与零部件军团协同布局,东南亚汽车产业已现 “双轨竞速”:日系车企固守燃油车阵地、渐进混动转型,而中国车企凭借新能源技术优势,强势主导智能化、网联化新赛道。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还参与泰国本土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的建设

如比亚迪、特来电、星星充电、英可瑞等中资充电设备、系统供应商,与泰国本地企业联手打造智慧充电解决方案。名爵、比亚迪等品牌的电动出租车在曼谷普及,成为城市低碳交通的亮点。

二、中国车企在泰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在泰国市场上,日系车企的影响力根深蒂固,建立了紧密的利益网络。

这些车企在泰国深耕数十年,已建立覆盖1400家供应商的庞大体系,从零部件到售后服务形成完整闭环。例如,丰田、本田的零部件本地化率超80%。

相比之下,中国车企零部件本土化率仅为40%-50%,且仍以直营模式为主,需时间构建本地化渠道。

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泰国国内汽车销量榜的前五名一直被日本品牌占据。消费者对日系品牌的忠诚度高达70%,认为其“耐用性”和“低维护成本”不可替代。未来日系品牌可能通过价格战或技术升级反击中国车企,扭转发展颓势。

中国车企在泰国 “生态出海” 虽已见效,但打破日系主导格局仍需长期发力。

未来将聚焦三大方向:2026 年实现零部件本地化率 50%,提升供应链效率;主导东盟新能源车标准制定,输出中国充电、回收等技术规范;推广光伏工厂与电池回收体系,助力泰国达成 2030 年 EV 销量占比 30% 目标,深化互利合作。

此外,泰国政策波动也会对中国车企带来的短期压力。

如泰国政府提高补贴门槛(如电池容量要求升至50kWh),并计划取消进口电芯抵充本土化率的政策,2025年后车企需进一步提高零部件本地化比例。

当然,对中国车企影响最大的还是中美博弈。

泰国作为东盟国家,长期奉行“灵活平衡”的外交政策,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求利益最大化。然而,若美国持续施压泰国限制中国投资或要求其加入“去中国化”供应链联盟,泰国的决策将面临多重挑战和权衡。

如,中国车企在泰国设厂的部分动机是规避欧美对中国产汽车的高关税(如欧盟反补贴调查、美国加征关税)。

一旦扩大关税适用范围或强化原产地审查,中国车企借道泰国出口的车辆,将因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被判定为 “中国制造”,大幅推高关税成本。

事实上,泰国已于 4 月 28 日要求厂商提供原产地证明书,严查生产成本及合规性,直指中国车企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不足的痛点。

更严峻的是,泰国或通过降低外资持股门槛、税收减免等政策,优先扶持日韩车企与本土企业如 Siam Canning,意图倒逼中国车企提高本地采购比例,这无疑将挤压中国品牌的市场生存空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