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电车人”都在吐槽一个闹心事儿:开着爱车,电量显示冷不丁“跳水”,一会儿狂掉,一会儿又诡异回血,让人心里七上八下,这“续航”,还能靠谱吗?
尤其是在“铁锂电池”加持的车型上,这出戏码更是频频上演,这到底是中了什么邪?
说白了,这就是坊间俗称的“趴窝预警”。
电量显示抽风,一时慷慨激昂,一时萎靡不振,宛如股市震荡。
更甚者,直接给你来个“急刹车”,原地掉线,搁谁都得肝儿颤。
为啥“铁锂电池”的车,更容易遭遇这种“电量惊魂”?这得从它的“身段”说起。
“铁锂电池”有个“娇气”之处,它的电压平台那叫一个“稳如老狗”,基本就在3.2到3.3伏之间磨蹭。
这意味啥?
意味着电池肚子里那点“余粮”,几乎全挤在了这0.1伏的窄巷里。
BMS(电池管理系统)想靠这点电压波动来摸清剩余电量,难度堪比大海捞针。
这就好比,你拿游标卡尺去丈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稍微一哆嗦,结果就谬之千里。
更添堵的是,因为电压纹丝不动,BMS很难做到精细的电池“雨露均沾”。
你想啊,每个电池单体都有点“个性”,有的“狼吞虎咽”,有的“细嚼慢咽”,如果不能及时“削峰填谷”,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天长日久,BMS对剩余电量的估算自然就成了“薛定谔的猫”,跳电也就成了日常风景。
单凭这一点,就足够解释为啥“铁锂电池”的车更容易患上“里程焦虑症”了。
还有个事儿得掰扯掰扯,“铁锂电池”这东西,天生自带“吃饱喝足才干活”的属性。
啥意思?
就是得满电状态才能更好地进行均衡。
你要是老玩“蜻蜓点水”式的充电,电池就一直窝在那个四平八稳的电压平台,没机会好好“松筋活络”,不均衡的状态就会积重难返,SOC值(剩余电量)自然就“跑偏”了。
这就好比长期葛优瘫,身体机能早晚要亮红灯。
所以说,充电习惯也是个隐形Boss。
当然,大环境也得背锅。
比方说,在苦寒之地,尤其是在北方,“滴水成冰”那是标配。
在这种极寒工况下,“铁锂电池”可能只能挤出原本一半左右的电量。
划重点,我说的是能释放的电量,不是实际剩余的电量。
这俩概念得拎清。
实际剩余电量可能还有七成,但因为“天寒地冻”,能放出来的只有三成五。
环境温度对SOC值影响如此巨大,要是BMS系统反应迟钝,计算结果就会“南辕北辙”。
充放电的时候,电量数值就会像脱缰的哈士奇,满地乱窜。
话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抬杠了,难道厂家都是吃素的,就没想过亡羊补牢?
当然不是。
但这背后牵扯到成本、技术等多方博弈。
举个栗子,更靠谱的BMS系统,造价更高;更给力的电池保温技术,也会给车身“增肥”,增加能耗。
如何在这些变量之间找到最优解,是个技术活儿。
So,各位“电车一族”,尤其是“铁锂电池”的车主,平时开车的时候,上点心,尽量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充电。
在极端天气下,对电量显示也要多个心眼,别把它当成“真理”。
与其说是电池的锅,不如说是咱对新能源车的期待值爆表,总觉得它应该像燃油车一样,电量显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但残酷的现实是,技术还在迭代,还有诸多“未竟之业”。
拥抱它的不完美,或许才是和新能源车和谐共处的正确姿势。
毕竟,谁还没个“脑子短路”的时候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