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数据,把不少人吓得不轻:2023年,某新能源车企的财报一出,全年亏损额直接突破了百亿大关——150亿!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它每卖一辆车,不是赚,而是赔了将近10万块。有人算了一笔“糊涂账”,说这家企业日常卖车的效率越高、销量越好,亏得也就越多……听上去简直“反人类”。做生意不就是为了挣钱吗?怎么还有“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操作呢?这样下去,这公司不会活不下去了吧?
别急,别急。账是这么算的,但亏损这事,其实没大家想得那么简单。150亿亏损,这数字确实挺炸,但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故事,不能光看表面吓自己——尤其在新能源车这个行业里,亏损,可能并不完全等于“撑不下去了”。我们来把这事好好捋捋。
先从最直观的销售和营收说起吧。数据一出来,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车卖不动?结果一看销量,发现还真不是。这家车企过去一年卖了超过30万辆车,规模上已经追上了不少传统车企的“腰部梯队”,而且销量同比增长了50%以上。说实话,这增长速度在如今车市内卷得不行的背景下,算是很漂亮的成绩单了。那是不是车价太低,利润太薄呢?也不是,平均每辆车售价超过30万,定位中高端市场,怎么想也应该比主打10万级市场的品牌“有赚头”吧?
营收也不差。全年营收超过千亿大关,这放在整个汽车行业里,绝对是个大玩家的体量了。那么,问题来了:销量挺好,车价也不算低,营收还稳步增长——这条件看着挺优秀的,怎么就亏了150亿呢?
这里我们就得一步步拆开看了。亏损的原因,通常可以追溯到两方面:要么成本高,要么花钱太猛。先说成本。新能源车跟传统车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硬件和软件的研发成本极高。国内新能源车企普遍面临一个现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车不仅要跑得快、续航长,还得智能化、网联化,各种高科技配置不能少。那这些东西从哪儿来?砸钱做研发。
再看看这家车企的研发开支。2023年研发投入直接翻倍,超过200亿,占到营收的20%以上。这比例高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对比几家传统车企,像丰田、大众这种全球巨头,研发投入占比普遍也就在10%左右。甚至一些新势力同行,例如蔚来、小鹏,研发占比也基本在15%-18%之间,已经算是“非常舍得投钱了”。这家公司直接干到20%以上,确实够狠。
但话说回来,新能源车企要在市场上拼杀,研发砸钱其实是个普遍现象。因为这个行业竞争太卷了,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也快。一块电池、一套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提升,可能直接决定了车能不能卖得出去。对新势力来说,砸钱研发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早一天把技术搞上去,就多一天抓住用户的机会。尤其是这种高端化定位的品牌,智能化体验、用户交互这些东西,消费者对它的期待值是很高的。所以,研发费高到离谱,不足为奇。
那么,是不是单靠研发就能解释亏150亿的问题呢?还不够。这家车企另一个大头支出是营销。新能源车这几年发展过程中,市场教育的成本一直很高。尤其是新品牌,要让消费者相信“我能搞定智能化和新能源”,需要花很大的心思去塑造品牌形象。再加上高端市场里的竞争对手太强,像特斯拉、BBA(奔驰、宝马、奥迪)这些品牌,每一个都不是善茬。要跟它们抢用户,不花钱是不可能的。于是乎,各种渠道铺货、体验店扩张、促销活动、广告投放,全都要烧钱。
再看点更细的东西,比如交付成本。新能源车企普遍有一个问题:前几年的交付规模还小,产业链没完全跑通,成本效率很低。零部件采购成本高、生产线摊销压力大,都让“车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成了一个阶段性的悖论。这家车企也不例外,尤其是它还在加速扩张国际市场,海外物流、建厂、售后服务体系的搭建,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所以,亏损看着吓人,其实拆开看,很多钱都是企业主动砸出去的,而且砸得很有目的性。从研发到营销再到生产体系优化,这些投入说白了,是为了抢占市场。这让我想到特斯拉早期的操作,也是一边亏损一边拼命扩张,直到规模效应跑出来才开始赚钱。当然,特斯拉那时候的市场竞争没现在这么卷,能不能完全照搬这个逻辑,还得另说。
不过,拉同行对比一下也挺有趣。现在的新能源车企,几乎没有不亏损的。蔚来、理想、小鹏,哪家财报拿出来不让人“肉疼”?甚至一些传统车企转型做新能源,也都在经历类似的阶段性阵痛。亏损本身,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行,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现金流和融资能力够不够强,能不能撑到盈利的那一天。
最后回到这家车企上。如果你仔细看它的资本运作,会发现它融资能力还是挺强的,账上现金储备充足,支持它继续烧钱扩张几年应该没什么问题。更何况它的销量也在稳步增长,说明市场对它的产品还是买账的。至于什么时候能实现盈利,可能得看它研发投入和生产效率优化的进展速度。但得说一句,这家企业的“亏损”并不等于“瞎烧钱”,而是一种战略性投入,赌的是未来市场规模和技术优势。
所以,那150亿亏损确实吓人,但背后并不是“要凉”的信号。相反,在新能源车这个赛道上,谁不烧钱才更奇怪吧。这事能不能成,关键不在于亏了多少,而在于它接下来能不能踩准每一步棋:技术上能不能跑出来,品牌能不能站稳,高端定位能不能撑得住。如果这些问题都搞定了,亏损,其实就是一场“有战略价值”的豪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