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美观却藏安全隐患

隐藏式门把手,这个听起来很“科技感”的设计,最近成了汽车行业争议的中心。一个数据直接把这个现象拎到了风口浪尖:从2020年到2023年,国内因为车门打不开导致逃生失败的事故比例,居然翻了一倍以上。更离谱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车辆都搭载了隐藏式门把手。而且,最令人后怕的一点是,这些事故里不少都因为车辆自燃或严重碰撞,导致电力系统失效,门把手彻底“罢工”。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感觉有点窒息: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先把事情捋清楚。

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美观却藏安全隐患-有驾

隐藏式门把手,这东西本身看起来是个“高级货”。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几乎成了标配。用车企的说法,这玩意儿设计感强,空气动力学效果好,甚至还能省电。这话有点道理。因为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空气阻力确实是个很大的能耗来源,把门把手融进车门,确实能减少阻力,微幅提升续航。但问题在于,这东西最早出现在传统燃油车上,比如1952年奔驰的300SL,当时人家更多是为了造型独特,好看。谁能想到,几十年后它成了新能源车企争相追捧的“科技符号”呢?

但这里有个关键点:隐藏式门把手是电机驱动的。没电的时候,门把手就弹不开——这就是它的硬伤。说白了,它是靠车子的电力系统在“撑腰”,一旦断电或者电机损坏,这个设计就“瘫痪”了。而在紧急情况下,比如车辆起火或者碰撞断电,门把手不能弹出,导致车门无法打开,这就不是个美观问题了,是个生死问题。

不过你可能会问:这些事故是不是隐藏式门把手背的“锅”,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我们接着看。

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美观却藏安全隐患-有驾

从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数据看,隐藏式门把手的普及确实很快。尤其是新能源车企,基本都用了这套设计。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700万辆,市场占有率接近30%。而主流新能源车企,比如特斯拉、小鹏、理想,比亚迪的高端系列,基本清一色用了隐藏式门把手。甚至连传统燃油车企,也开始“跟风”,丰田、宝马、奥迪的一些新款车型,也都搭载了隐藏式门把手。所以,从市场覆盖率来看,这不是某几家企业的选择,而是行业的整体趋势。

再来看安全事故的数据。根据公开报道,最近三年,涉及车门打不开的逃生失败案例,新能源车的占比逐年提升,几乎成了主力。但这里不能绝对归因于隐藏式门把手。因为新能源车本身的保有量在快速增长,基数大了,事故数量自然也会跟着上升。而且,新能源车在碰撞后断电的概率,比传统燃油车要高——这跟电池系统和整车电子架构有关。所以,隐藏式门把手的问题,在新能源车上被放大了,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有些车企确实在设计上留下了应急方案,比如车内的机械式门把手或者紧急拉手。但问题是,这些装置通常存在感太低了,要么隐藏得很深,要么压根儿没有明显的标注。在紧急情况下,车内乘员很难第一时间找到。更别说碰撞后乘客可能受伤、晕厥,能不能有力气拉开这个应急拉手都是问题。所以,哪怕车企嘴上说“我们的产品符合安全标准”,但一到实际场景,这些冗余设计往往不太管用。

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美观却藏安全隐患-有驾

那问题来了,车企为什么冒着这样的安全风险,还要坚持搞隐藏式门把手?

说白了,这东西体现的是品牌定位和市场竞争力。新能源车是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赛道,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场,车企必须通过一些“标志性设计”来吸引用户。隐藏式门把手正好夹在“科技感”和“颜值”这两个消费者高度看重的点之间,成了车企抢占市场的“筹码”。再加上刚才提到的空气动力学、节能这些技术亮点,车企觉得这是个划算的买卖。

但从成本和利润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个两难选择。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和制造成本,显然比传统机械门把手高得多。尤其是那些做双冗余备份的企业,比如给隐藏式门把手单独配一块电池,成本压力更大。而新能源车企本身就处于高研发、高投入阶段,毛利率普遍偏低,这个时候多花钱搞隐藏式门把手,未必对短期利润有利。但从长期看,这是在赌品牌溢价和市场份额。如果消费者认可它是“高端”的象征,那这笔投资可能是值得的。

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美观却藏安全隐患-有驾

不过,事情发展到现在,工信部准备出手干预了。新标准的核心思想很明确:好看可以,但安全必须优先。这意味着,隐藏式门把手未来必须满足更严格的结构强度和紧急情况下的功能性要求,比如增加机械保护、标识的可见性等。换句话说,车企必须在设计上做更多安全冗余,而不是一味追求美观和科技感。

到这里,事情基本清楚了。隐藏式门把手的问题,说到底是一种“设计取舍”:车企为了市场竞争力,选择了一条看似酷炫但有安全隐患的路。现在,监管层面要给这种取舍划红线,重新平衡美观与安全的关系。表面上看,这个设计确实有点“反人类”,但拆开来看,它背后反映的是新能源车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

所以,这事儿看着吓人,但也未必真有那么严重。至少,在行业监管介入后,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会越来越趋于理性。未来我们要盯的,不是它好不好看,而是它能不能在关键时刻保命。这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也是车企必须回答的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