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奔驰、种梭梭、日入三万。”你要是还以为王金是那个孤身扛铁锹、沙漠里拧瓶矿泉水喝的“异瞳少年”,那可能得更新一下你的滤镜了。现实比你刷到的视频狠多了——这出看似孤勇者的戏码,幕后其实人头攒动,堪比一部短视频工业大片。只不过,这片子的导演、剪辑、灯光,最后都上了热搜。
你有没有见过哪个真打工人,边栽树边让人举着反光板?王金有。镜头里是大漠孤影,镜头外是奔驰商务车一辆接一辆;嘴里说着“记录生活”,账户却已经飘进了小目标级别的现金流。这不是“原生态”,这是“原生态滤镜下的商业计划书”。
但也别太快一棒打死。事情往往不是“王金装”,也不是“团队黑”,而是更复杂的那一套:流量和理想的一夜情。翻回去看,他刚开始发视频那会,确实只是个眼神里带着一股“我不懂剪辑但我想红”的小伙。脚底下是沙子,脸上是阳光,不管拍得糙不糙,倒真有那么点朴实味儿。然后四月中,一个自称“杨先生”的团队出现了,故事就开始加速了:从栽树工变身IP孵化项目,用“治沙”的皮包裹一套成熟的网红路径,换句话说,是把梭梭树打造成了KPI。
更劲爆的是,杨先生那边说他们主导了这个“人设”,脚本怎么写,视频怎么剪,互动怎么推,全部包圆。而王金呢?他不甘心签五年死约、不想照剧本卖货、频繁直播,这才一怒撂挑子,闹到双方微博对线、短视频互锤、吃瓜群众看热闹不嫌事大,整个互联网都知道“种树也能撕出内味来了”。
这一波撕逼堪称现实版《人民的名义》沙漠番。王金说我只是打工顺手拍视频,杨先生说你这是卸磨杀驴、吃完抹嘴,哪门子的“顺手”?于是你会看到一个特别魔幻的场景:一边是环保励志故事,一边是合同纠纷和粉丝分账,网友边磕剧情边深挖技术细节,找出多机位航拍,剪辑节奏专业,顺便扒出“入职证明”和“合同音频”。群众的力量,一度把这场“谁才是沙漠男一号”的大戏推进得比网剧还刺激。
但也不能全怪网友太敏感。毕竟在流量世界里,纯粹已经成了奢侈品。你说你是治沙少年?好啊,请证明你不是摆拍。你说你不靠团队?那请解释这机位调度怎么做到像拍MV。你要是哭穷,评论区会立刻有人贴出你开奔驰的视频。你要是说坚持初心,立刻有人搬出你说“日入三万”的截图。如今这年头,当个“真实的人”比当网红还难。
说实话,王金这事,最迷人的地方不是他有没有撒谎,而是我们为什么如此渴望相信“他没有撒谎”。我们愿意把他当作现实版鲁滨逊、当代愚公、沙漠孤狼,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太需要一个不像其他网红那样打腻脸蛋、卖奶茶联名的“另类”。只要他站在风沙中,头发乱一点、镜头抖一点,我们就愿意为这份“朴实”买单。可谁曾想,这一单背后,团队都排号等着分钱。
这个逻辑,其实在娱乐圈也不是新鲜事。你看看前些年那个被称为“骑行神话”的某博主,不也曾被扒出拍照地点全是定制点?再比如某个“走川藏线”的姐们儿,后来才知道背后还有摄影团队分工明确,拍照、剪辑、写文案一条龙。王金的“治沙旅程”,在这一套戏码下,不过是另一种“复制粘贴”。
那我们是不是该彻底否定王金?倒也不必。他确实栽过树,那沙子也确实刮得他脸疼。他只是做了选择——在网络流量面前,他没能坚持孤勇,而是让“种树”变成了“种人设”。你可以说他现实,也可以说他识时务。这年头,把生活拍成励志剧的,不止他一个。
而更该琢磨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太容易被感动?是不是太期待每一个出现在镜头前的人,都是真诚、干净、不食人间烟火的“素人英雄”?然后,当真相被一层层撕开,我们又立刻变脸,像审判法官一样丢出“虚伪”“人设崩塌”的标签。
等到流量退潮,沙丘风停,你可能会忘了王金长什么样,也可能记不得他的视频讲了啥,但也许你会记得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总是这么容易被一双异色瞳骗到眼眶发红?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沙子是真的,树也栽了,剧也演了,钱也挣了——这就是现实,比沙漠还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