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小米汽车已然实现彻底反超。
举例来讲,今年10月,其销量一举突破2万辆,稳稳占据豪华电动车销量榜首之位。
不仅如此,小米SU7 Ultra在纽北赛道的出色表现令人瞩目,其圈速比特斯拉Model S快了整整15秒,凭借这一佳绩,小米在技术领域声名大噪,成功奠定了技术强者的地位。
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同一时期,比亚迪仰望U9也在纽北赛道进行测试,但其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这就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比亚迪在技术层面向来实力强劲,配备四电机与云辇X系统,为何在赛道上却难以取得优异成绩呢?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首要原因在于,比亚迪虽技术强大,却存在明显的偏科现象。
实际上,这一短板早已有所显现。
简单来说,比亚迪的核心技术主要围绕家用买菜车进行研发。
对于一台优秀的买菜车而言,关键在于具备低油耗与亲民价格两大特性。
正因如此,比亚迪的DMI技术将油耗大幅降低至2升,同时在刀片电池的应用上不遗余力,通过大量使用来提升产品竞争力。
凭借这一优势,比亚迪在市场竞争中成功压制合资品牌,使其节节败退。
然而,打造一台高端车型的要求则复杂得多。
高端车型注重用户体验,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足都可能导致产品失败。
而比亚迪目前面临的状况,恰恰就是如此。
尽管比亚迪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极为突出,但其短板同样不容忽视。
特别是有两个技术层面的缺陷,无法被忽视。
其一便是智能化水平较低。
由于比亚迪长期主打插混技术路线,对智能化的需求相对没那么迫切,因此在这方面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
例如,方程豹宁可采用华为的智驾系统,也不愿使用比亚迪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这一选择背后所反映出的自研智驾效果不佳的问题,不言而喻。
其二,也是更为关键的一点,是电池性能存在局限。
众所周知,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这是其先天性的不足。为了提升续航里程,不得不增加电池容量,而这又会导致车辆重量大幅增加。
以仰望U9为例,其整车重量高达2.5吨。
相比之下,小米SU7 Ultra采用三元锂电池,整车重量仅为1.9吨。
如此明显的重量差异,哪款车型在起跑阶段更具优势,一目了然。
第二个原因在于,仰望U9的过重车身进一步放大了其劣势。
俗话说“一胖毁所有”,这句话用在仰望U9身上再合适不过。
看似是一句玩笑话,但现实情况却十分残酷。
就连仰望汽车总经理胡晓庆都曾坦言:“仰望U9在测试过程中遭遇爆胎问题,导致车辆性能未能完全发挥。”
表面上看,这是轮胎质量问题,但实际上根源在于车辆过重。
前文已提及,比亚迪坚持使用铁锂电池,这一选择直接导致整车重量大幅增加,就如同在一辆小型三轮车上放置一头大象,车辆负担沉重。
仅在静态情况下,轮胎就已经承受着巨大压力,岌岌可危。
一旦车辆行驶起来,尤其是在高速行驶和激烈操控时,轮胎所面临的压力将呈几何倍数增加,情况无疑会更加严峻。
我们来看看纽北赛道的特点,这条赛道弯道多达177个,地形起伏变化大,弯道曲率复杂。
在这样极具挑战性的赛道环境下,要想取得优异的圈速成绩,车辆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发挥到极致。
不仅在直道上要全力冲刺,达到最高速度,在弯道中也需要保持较高速度通过,而这一切都对轮胎的抓地力和耐久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最终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仰望U9在测试过程中甚至未能完成测试,就因爆胎而中断。
尽管官方表示后续进行了紧急调整,并最终完成了测试,但这其中的水分不言而喻。
所谓的顺利完成测试,仅仅是车辆跑完了赛道且没有再次爆胎而已,不难推测,在测试过程中车辆必然大幅降低了速度。
因此,最终的测试成绩始终未敢公布,其成绩不理想的状况也可想而知。
第三个原因是,小米SU7 Ultra是概念车,而仰望U9是量产车,两者性质不同。
众多汽车领域大V指出,小米SU7 Ultra概念版与量产版相比,整车架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虽然两款车名称相同,但实际上在设计理念与技术应用上存在巨大差异,可以说根本不是同一辆车。
概念车的设计初衷往往是为了在特定场景下展示极致性能,例如刷圈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概念车可以舍弃一切对刷圈速无用的配置,同时采用各种先进但可能不适合大规模量产的技术。
从轮胎、卡钳等细节部件,到电池、电机等核心组件,都经过精心定制与优化。
就连雷军本人也曾透露,打造这样一款用于刷圈速的概念车,成本高达数千万元。
这意味着,只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打造一款在赛道上表现出色的概念车并非难事。
然而,要让量产车在赛道上取得优异成绩,难度则要大得多。
以仰望U9为例,其本身的巨大车重就已经给车辆的操控性能带来了极大挑战。
此外,许多为满足日常使用需求而设计的技术,在赛道环境下反而成为了累赘。
比如云辇X系统,在平坦路面上能够展现出独特的功能,如车辆跳跃等,但在高速行驶和激烈操控的赛道场景中,却只会增加车辆的重量,影响操控性能。
再比如四电机系统,虽然在直线行驶时能够实现原地掉头等独特功能,但在高速转弯时,由于车辆重量分配和动力输出控制等问题,表现并不理想。
这种情况就好比让擅长短跑的苏炳添去参加跨栏比赛,尽管其基础身体素质非常出色,但由于比赛项目与自身专长不匹配,很难取得优异成绩。
所以,仰望U9在纽北赛道表现不佳,其实是在情理之中。
反观小米SU7 Ultra,虽然其概念车在赛道上表现优异,但量产版能否延续这一出色表现,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尽管纽北圈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观反映车辆的技术实力和性能水平,但在分析和比较时,我们必须全面、客观地看待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概念车与量产车由于设计目标和应用场景的不同,其性能表现不能简单地进行类比。毕竟,消费者最终购买并使用的是量产车,因此,即使仰望U9的纽北圈速成绩不理想,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在实际日常使用中的价值和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