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数据挺炸裂的。去年国内某新势力车企,卖了20多万台车,收入破了百亿,但净亏损直接飙到了50亿。这意思就是,每卖一台车,平均亏掉两万多块钱。看起来就像是,造车卖一辆亏一辆,还越卖越亏,仿佛是个无底洞。
这事儿挺让人不解的。按理说,卖车是个很传统的生意,东西卖出去,钱就该进账。可为什么有些车企却像是无底线烧钱,亏得这么夸张?难道真是行业出了什么问题,还是这些新势力根本就是在“赌博”?
别急,我们把这事儿拆开看看。先从这个“吓人”的亏损数开始。
净亏损50亿,说实话,确实挺难看。但如果仔细翻翻报表,会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这家公司去年营收100多亿,毛利率是正的,达到了10%左右,也就是它造一台车,刨去成本后,其实是赚钱的。这有点反常识了——毛利是正的,按道理应该赚钱,可净利润却亏得这么离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答案藏在两个字里:研发。
具体来看,这家公司去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30亿。再加上营销、渠道建设、售后服务等领域的大笔开支,基本就把毛利吃得差不多了。这些钱不是浪费掉了,而是实实在在砸在了技术和品牌上。尤其是研发费用,占比超过20%,在车企里属于非常罕见的水平。
好,那接着拆开看,是不是只有这一家新势力在这么“玩命花钱”?其实也不是。把国内几家主流的新势力拉出来对比,你会发现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某家销量更大的新势力,去年亏损接近百亿;另一家销量偏少的,亏损也高达几十亿。共同点都是:研发开支高得离谱。
这背后有两个原因。
第一,造车新势力的核心竞争力在“新”。他们进场晚,不像传统车企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资源沉淀,只能靠砸钱快速追赶。这些钱要花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软件研发这些领域,尤其是智能化和电动化,堪称“烧钱黑洞”。
第二,市场留给新势力的窗口期并不长。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从蓝海变成红海,尤其是国内市场,几乎每个月都有新产品发布,竞争激烈得让人窒息。如果技术跟不上,产品就很容易被淘汰。所以,这些新势力企业只能选择“先亏后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抢占市场。
那是不是新势力就是在“乱花钱”?其实,从全球范围来看,类似的现象不只发生在国内。
比如,某家老牌的海外电动车巨头,在它发展的早期,也经历过连续多年的亏损。原因同样是研发投入和扩张成本过高。但后来,当市场逐渐成熟,销量稳步提升后,它的财务表现也开始好转,如今已经站稳脚跟,甚至成为行业标杆之一。
再看看传统车企,表面上日子过得不错,账上普遍是盈利的,但很多也在面对转型的阵痛。一些老牌车企为了追赶新能源浪潮,投入了巨额资源研发新技术,甚至有的把利润都压到了个位数。有些企业在账面上看着没亏损,但如果算上转型成本,其实也没轻松到哪去。
所以,归根结底,这些新势力的亏损,并不是无序的“烧钱”,而是战略性亏损。换句话说,他们是在用亏损买时间,用时间换技术和市场份额。这么做有没有风险?当然有。但如果不这么做,可能他们连活下去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这种“亏损换未来”的玩法,并不是无限期的,也不是包治百病的。消费者最终买单的是产品,而不是故事。如果企业只会烧钱,却拿不出技术和体验的突破,那亏损就真的成了无底洞。反过来说,只要产品站住了脚,规模上来了,亏损就会逐步收窄,甚至扭亏为盈。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50亿的亏损看起来很吓人,但真拆开看,它其实是行业转型阶段的普遍现象。要紧盯的,不是账面的数据,而是这些新势力能不能在未来几年里,把技术坐实,把市场稳住,真正实现从“烧钱”到“赚钱”的飞跃。
最终,决定这些新势力生死的,不是今天的亏损有多大,而是未来他们要走哪一步。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只需要安心等待,看谁能在这场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竞争中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