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数据炸了锅。阿维塔12,近半年销量13652辆。别看它放在排行榜上只是第11名,但问题是,这车最低指导价26.99万元起,优惠后也得25.99万。对,你没看错,这不是个十几万的走量家用车,而是一辆中大型纯电/增程轿车。换句话说,不算什么豪华品牌,它却卖到了BBA甚至保时捷Taycan的价格区间。结果呢?半年卖了1万3千多辆,还在榜单上站稳了脚跟。所以问题来了——那它到底是“卖疯了”还是“赔疯了”?
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先把这车的账拆拆。阿维塔的车价看起来不低,但你仔细研究它的配置就会发现,它的成本也不低。35.4英寸4K一体屏、前排双“零重力”座椅、华为的激光雷达辅助驾驶系统,还有智能香氛系统、全电动升降尾翼、电动门这些“高感知”的科技元素。这些配置堆在一个售价不到30万的车上,确实有点离谱——确实是豪华车的路数,卖的却还是“大众价”。再算上它用的1.5T增程器和后置电机这类动力总成,外加华为HarmonyOS车机系统的研发成本,基本可以猜出来,这车“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或者说,车价再抬高点,可能就没人买了。
但问题也来了,薄利多销不是什么新鲜事,问题是纯电和增程车型的研发和制造成本,本来就比传统燃油车高得多。电池贵、电机贵、软件贵,啥都贵。尤其是像阿维塔12这种车型,尺寸够大,配置够豪华,电池包的体积和容量也得往上堆,而这些直接拉高了单车的制造成本。再对比一下它的竞品,比如极氪ZEEKR 001、小米SU7、智界S7,这些车的定价其实也都差不多,但它们的销量却没看起来那么稳定。尤其是一些同级别车型,靠补贴或者特别款型拉销量,实际账算下来,毛利可能更低。
所以,阿维塔12的这1万3千多辆销量,看上去风光,但毛利和利润的账,可能没有那么好看。再往行业里横向对比一下,情况也差不多。整个新能源车市场,尤其是二三线新势力品牌,几乎都在“用钱买时间”。研发投入和营销投入占比极高,而产量和销量远没到能养活自己的地步。比如理想、小鹏这些一线玩家,虽然销量和品牌声量起来了,但它们的财报依然难看。要么是研发占比太高,要么是单车毛利被压到了行业平均线以下。阿维塔12这种情况,其实是整个行业“从烧钱到找钱”的缩影。
那是不是说,这种打法就是“赔钱赚吆喝”,根本不长久呢?也不一定。因为这里面有个关键点:这些品牌现在的亏损,很多是战略性亏损。包括阿维塔这种车型,其实是一个“投名状”——它在抢新能源车市场的用户心智。大部分用户买新能源车,第一辆可能选的是入门级、走量车型,但如果对品牌和技术信任度够高,再换车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自然升级到更高级别的车系。而阿维塔12这种车型存在的意义,不光是卖车,更是给阿维塔这个品牌立一个“高端”的形象,让消费者觉得,“哦,这个牌子是玩高科技豪华的”。
而且别忘了,阿维塔背后站着的,是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这三家联手,资源和技术支持是少不了的。尤其是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和HarmonyOS座舱,这几乎是阿维塔的核心卖点。虽然这些技术研发需要大量投入,但一旦形成规模效应,成本会迅速下降。再加上宁德时代的电池供应,阿维塔在供应链端也比很多新势力牌子占优势。站在长安的角度看,这车卖得多甚至不多不太重要,关键是把品牌和技术打出去,未来大规模上量的车型才是“收割利润”的时候。
其实传统车企、新势力还有外资品牌,最近几年都在经历类似的事情。传统车企像比亚迪、吉利,新能源车的大规模盈利周期普遍都在3-5年之后;而特斯拉这种外资巨头,刚开始也是靠赔钱打市场,几年之后才靠规模效应把毛利抬上来。新势力品牌就更不用说了,每个月在亏损边缘挣扎的玩家不在少数,连蔚来这种明星企业,也被亏损问题缠得焦头烂额。但本质上,这种“战略性烧钱”,是为了抢市场、抢技术护城河和品牌溢价。
拆到这里,阿维塔12的事就清楚了。这台车卖得不错,算不上完全不正常。销量高是一方面,但它背后确实在“以亏换市”。它的打法和目标,都比较典型地代表了新能源车行业目前的状态。看起来“吓人”的数据,背后其实有一套逻辑——这不是盲目烧钱,而是一种阶段性策略。
所以,这事明白了吧?新能源车企的数字,不能只看销量,也别光看单季度的财报毛利啥的。更重要的,是看它的成本结构、战略方向,以及它接下来要走的路。阿维塔12今天的销量,只是个开头。未来是成长起来,还是掉队,就看它能不能把亏的钱,换回来更大的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