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去年赚了182亿,却还欠着5047亿的债?2024年吉利控股集团净利润同比暴涨80%至182亿,纳税额却高达174亿,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68万辆的同时,总负债规模冲上5047亿。这组数字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研发、生产、供应链等环节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2024年,福特汽车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84.27%,通用汽车则为76.55%,大众集团也有68.92%。国内车企同样面临高负债压力,奇瑞的负债率为88.64%,蔚来为87.45%,赛力斯为87.38%。吉利控股的资产负债率为69.8%,略低于比亚迪,高于上汽、长城等车企。
这种高负债是行业特性决定的。以吉利为例,其负债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和全球化布局。极氪007在欧洲市场单月订单破万,领克ZERO用800V高压平台改写充电速度,沃尔沃EX90搭载的激光雷达方案让北欧冰雪路面事故率下降37%——三大品牌组成的「新能源铁三角」贡献了吉利50%以上的利润。墨西哥蒙特雷工厂的投产,让每辆出口美国的极星车型节省2700美元关税成本。这些投入虽然增加了负债,但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吉利的负债结构中藏着三个「安全气囊」。首先是千亿现金构筑的「护城河」:807亿现金储备+139亿银行授信,足够覆盖未来三年研发投入。对比某新势力车企4.2的流动比率,吉利1.32的数据看似危险,实则暗藏对供应链的强势话语权——应付账款周期长达186天。其次是「烧钱换未来」的战略定力:墨西哥工厂83亿投资背后,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带来的成本优势;投资45亿的衢州智算中心,让自动驾驶模型的训练效率提升47%。最后是经营性现金流的「造血奇迹」:当蔚来还在为单季亏损34亿发愁时,吉利已连续三年保持超400亿的经营现金流。秘密藏在沃尔沃的售后市场——每辆售出车辆后续12年的服务收益,占总利润的31%。
与国际车企相比,中国车企在负债结构上更具优势。丰田有息负债约1.87万亿元,在总负债中占比高达68%;大众集团有息负债约1万亿元,在总负债中占比32%;福特有息负债约1.1万亿元,在总负债中占比66%。而吉利控股有息负债为860亿元,在总负债中占比17%;奇瑞有息负债为211亿元,在总负债中占比12%;长城汽车有息负债为168亿元,在总负债中占比12%;比亚迪有息负债约286亿元,在总负债中占比仅为5%。低有息负债意味着更低的财务成本和风险。
吉利的生存法则还体现在其战略布局上。一方面,吉利通过「燃油车养新能源」的双轨战略,用燃油车的利润支持新能源技术研发。领克03++ TCR赛车在纽北刷圈时,每辆售出的燃油车都在为SEA浩瀚架构的研发输血。这种策略使得吉利单车利润率达到8.2%,远超行业平均5.3%的水平。另一方面,吉利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10个国家18个工厂构成的「日不落」体系,让地缘政治风险分散在墨西哥的关税优惠和马来西亚的东盟自贸协议里。宝腾品牌拿下东南亚23%的市场份额,哥德堡的欧洲研发中心将北欧团队开发的CMA架构反哺国内车型开发。
技术研发是吉利的核心竞争力。SEA浩瀚架构是吉利投入180亿打造的纯电平台,不仅支持极氪001、极氪009等车型,还被奔驰smart精灵1采用。该架构具备800V双碳化硅高性能电驱系统,最高充电功率460kW,电池20万公里无衰减。此外,吉利还发射了低轨卫星星座,为车载卫星通信功能提供支持,极氪和银河系列的智能电动产品可在无地面网络覆盖的情况下收发卫星信息。
政府补助在吉利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024年,吉利获得政府补助43.38亿元,其中12.7亿专项补助变身极氪高压快充的「燃料」,让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成为现实;9.3亿欧盟环保补贴催生哥德堡「负碳工厂」,每生产一辆EX90能捕捉1.8吨二氧化碳;6.8亿低空经济补贴助力沃飞长空的AE200飞行汽车,在成都完成全球首例跨城试飞。
然而,吉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比亚迪、特斯拉等对手不断推出新产品;国际市场贸易壁垒增加,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可能影响其海外扩张;技术研发需要持续投入,如何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发展是关键。此外,高负债虽然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需要警惕财务风险,确保现金流的稳定。
吉利的财务密码揭示了中国车企在全球化竞争中的生存法则:高负债是行业常态,但合理的负债结构和战略布局能将其转化为发展动力;技术研发和全球化扩张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政策支持和供应链管理则是应对挑战的重要保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