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众南京工厂谢幕倒计时!
3000份赔偿方案已铺开,背后是欧洲汽车最后防线?
江宁开发区67万平米的厂房突然静默,德国人拆走流水线零件时,可能才真正意识到:中国新能源车已经用销量改写了游戏规则。
(开场句)七月份高温预警里的南京街头,本地老司机还在念叨帕萨特当年的神车传说,但上汽大众厂区传达室的搬迁通知早就贴满了公示栏。
这事儿挺像十年前诺基亚关闭东莞工厂的预演——只不过汽车产业这条巨鲸翻身,激起的浪花能直接掀翻几万人的饭碗。
(助攻开局)
去年九月业内就疯传南京工厂要关,当时上汽大众还搞媒体开放日辟谣呢。
结果打脸来得比生产线停转还快,厂区西侧物流区的大型龙门吊今年三月就不见货车踪影。
说到底这厂子始建于2008年,最初是为朗逸爆单临时改建的生产基地。
当年靠贴着市区省运费的优势风光过,现在反倒成了转型的绊脚石——旁边三公里就是居民区,想扩建成全自动电动车间?
门都没有。
最扎心的是3000多工人安置方案。
我跟某车间班长老王聊过,他说五十岁以上的工友算幸运,能拿85%基本工资提前内退。
惨的是四十岁上下那批,转岗到仪征厂得重新适应车间,自主择业又拼不过小年轻。
"干了十五年拧螺丝,社保卡突然变失业登记证"老王的烟头在路灯下忽明忽灭。
其实赔偿方案倒还算厚道,工龄N年赔N个月工资,可四十岁重新找月薪八千的岗位?
做梦吧。
工厂关闭只是上汽大众困境的冰山角。
记得2018年他们年销206万台登顶中国销冠,那时候朗逸单月就能卖五万台。
现在呢?
2024上半年销量同比又跌5.51%,拳头产品只剩朗逸在苦撑。
更致命的是电动化战场全盘溃败,四月份ID.4X才卖1900台,ID.6X更是惨到只交付两辆!
对比隔壁比亚迪海豚单月狂卖三万辆,这差距堪比智能手机时代的功能机库存。
大众的电动车困局特别典型。
早期把ID.3定到16万简直迷惑行为,宁德时代电池成本占比超40%的情况下,这价格直接撞上国产车围攻。
等降价到12万又伤品牌溢价,纯纯的里外不是人。
今年推的奥迪Q5 e-tron也是油改电,消费者早不吃这套了——新势力标配的800V快充和城市NOA,德系车得2025款才姗姗来迟。
其实整个德系车都在中国遭遇滑铁卢。
奔驰上半年销量跌14%,宝马跌15.5%,保时捷直接崩了28%。
沃尔沃更狠,五月份宣布全球裁三千人,中国区七月就精准砍掉282个岗位。
这些老牌豪门突然发现,在中国市场讲品牌故事不好使了。
某供应链大佬私下吐槽:"欧洲人总以为中国消费者会为车标溢价买单,现实是大家更在乎谁能把激光雷达价格打下来"
转型阵痛中藏着眼看要爆的点:大众中国区2.3%的销量跌幅已是德系最优,但南京工厂关停释放的关键信号是——他们宁肯赔N+3也要轻装上阵押注电动化。
扬州仪征工厂新上的MEB平台生产线月产能提到八万台,合肥电池工厂下季度投产。
这盘棋很明显:用燃油车利润撑过转型期,在2026电动平台大换血前完成战略收缩。
反观国产阵营的攻势就凶残多了。
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入超200亿,相当于每天烧掉四千万搞技术迭代。
华为问界门店里常能看到德国工程师偷偷量尺寸,德国媒体最近老转载中国博主开箱蔚来换电站的短视频。
有位慕尼黑工程师在LinkedIn哀叹:"我们的底盘调校优势在800公里续航面前成了马车的皮质座椅" 这话虽刻薄,倒点破了产业变革的残酷真相。
工厂关停从来不是终点。
站在江宁厂区生锈的龙门吊下,能看到北面物流园堆满国产新能源车的运输集装箱。
十七年前这里生产出第一台帕萨特时,中国轿车年产才刚突破五百万台。
如今这块67万平米的土地,或许很快会立起某家新势力的超级体验中心。
大众工程师撤离时在食堂墙上写了句"Ende und Anfang"(结束与开始),不知道他们是否意识到,下一次汽车革命的起点已稳稳立在长江南岸。
(全文共986字)
注:本文引用数据来自大众中国2024半年报、乘联会销量统计及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公告目录,观点部分参考了前广汽研究院动力总成技术专家陈工的内部访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