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星耀7电池包上盖竟然消失了?少了4.2公斤背后,工程师在能量密度178Wh/kg和-20℃续航保持率之间,藏了一个老司机都不一定懂的平衡术
上周在服务区充电,隔壁车主盯着星耀7的底盘看了五分钟,突然冒出一句:“这电池包怎么像是直接焊在车身上?”我笑了笑没接话——这年头能看出门道的人,已经不多了。吉利把电池包上盖跟车身底板做成一体,省掉的那4.2公斤钢制件,大概相当于少坐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听起来不多,但这点重量放在簧下质量上,开起来的差别,懂的人自然懂。
说到电池,这块28.3kWh的家伙用的是单晶中镍材料。传统多晶颗粒循环个八百次就会出现微裂纹,单晶颗粒把裂纹起点压到纳米级,实测数据是1C充放1200次,容量保持率还能在92%以上。冬天零下二十度,热泵加电池自加热双管齐下,半小时就能把电芯从-20℃拉到10℃。续航折损?行业平均35%,这车能压到24%。同样标称165公里,北方冬天实际或许能跑125公里,有些对手可能就剩105了。
那台1.5L自吸发动机倒是挺有意思。极光湾BHE15-BFN用了一种叫masks掩膜的技术,在缸盖铣出0.8毫米的台阶,强滚流让燃烧速度提升12%。压缩比做到15:1,但EGR率拉到32%,内部循环废气把燃烧温度再降30℃,爆震倾向反而比14:1的机型还低。最终热效率46.2%,馈电状态WLTC油耗3.9升,折合每公里大概三毛一,比打车便宜不是一点半点。
电机塞在变速箱里,120千瓦的功率密度做到6.3kW/kg。3挡DHT Pro把双行星排缩到A4纸长宽,轴向长度354毫米,前舱布置起来就像放个鞋盒。零百加速7.8秒,80到120的中段加速4.3秒,高速超车那种“光吼不走”的感觉,基本不会出现。纯电模式下,电机效率在90%以上的区间占到92%,CLTC循环采集了全国38个城市、1.2亿条真实车速曲线,20到60这段最常用的速度区间,能量损耗比竞品似乎低了6%左右。
快充支持92千瓦直流,15℃环境下28分钟能充到80%。充电桩电流限制250安培,吉利把电池包电压平台抬到422伏,电流不变功率就上去了。充五分钟,续航增加42公里,喝杯咖啡的工夫就能搞定一周通勤。电池包底部喷了3毫米厚的气凝胶防火涂层,号称能扛住1200℃火焰灼烧半小时。
外放电功能倒是挺实用。3.3千瓦连续供电12小时,周末露营能同时带电烤盘、投影仪和1.5匹变频空调,还剩1千瓦余量。电池从100%用到20%,理论上够两晚露营用。上个月朋友借车去郊外,回来说逆变器效率挺高,笔记本和无人机电池随便充,输出正弦波THD小于3%。
2852毫米轴距配1505毫米车高,后排坐垫长度498毫米,对大腿承托率78%。地台中央凸起只有18毫米,中间乘客脚能放平。后备厢纵深1120毫米,放下28、24、20三个行李箱,盖板还能盖平。周末带娃去机场,婴儿车不用折叠直接推进去。
前麦弗逊后四连杆,后悬下控制臂用铝合金减重3.8公斤。减震器阀系衬套用了液压回弹技术,过减速带冲击大概降低30%。低速段阻尼力下调15%,市区细碎颠簸柔和些;高速段阻尼力上调20%,变道侧倾角2.3度。这种调校风格,开过就知道。
17英寸主动进气格栅,水温低于60℃时叶片关闭减少风阻0.02Cd,高于95℃时全开散热功率提升1.8千瓦。冬天市区通勤,暖风出风时间从90秒缩到72秒,早上送孩子不至于冻得哆嗦。
车规级7纳米龙鹰一号座舱芯片,8TOPS算力带动三块屏,14.6英寸2K中控屏加10.25英寸仪表再加25.6英寸AR-HUD,三屏同播4K视频不卡顿。语音助手连续对话打断唤醒率97%,副驾说“我想看星星”,天窗、氛围灯、座椅躺倒一键联动。
千里浩瀚H3智驾用5颗视觉传感器加3个毫米波雷达,前视三目摄像头水平FOV 100度,纵向分辨率8MP,据说能识别200米外的雪糕筒。高速NOA实测跑了132公里无接管,自动变道成功率98.7%。大货并行时系统会横向偏移0.4米,下匝道提前2公里并线。
整车耐久验证跑了2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0圈。长兴基地用40台试装车跑满高原、热带、寒区,电池包经历1万小时盐雾加振动复合试验。用户每天通勤50公里,开10年大概也就30万公里,验证里程是实际寿命的6倍。二手残值这事儿,懂行的人心里都有数。
这年头造车,技术参数谁都能堆上去,但真正把每一克重量、每一度电、每一个工况都抠到极致的,还真不多见。星耀7这套东西,适合那种不爱听故事、只看数据的人。至于值不值,钥匙拿到手开一圈,比听一百场发布会都管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