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这名号当年也算响当当,如今却落了个捉襟见肘的境地。
它的襄理公司,威马新能源汽车采购(上海)有限公司,竟被人呈请破产覆核了。
呈请人是浙江铭博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扼腕,披星戴月地供货,末了却落得血本无归,只能出此下策。
一家公司潦倒到被人申请破产覆核,这可不是儿戏。
这背后,是威马整个集团的债台高筑在进一步恶化。
想想也挺欷歔的,前几年,新能源汽车还被奉为圭臬,仿佛谁都能进来分一杯羹,现在呢?
潮水消退,才知道谁在光着屁股。
咱们先缕缕这个威马新能源汽车采购公司。
它肇始于2018年,注册资本金1个亿,乍听之下挺唬人的。
但翻阅它的案牍,你会发现,这几年它没少惹是生非。
截至2024年11月,一箩筐被执行人信息,涉及金额超过1.8个亿。
还由于拖欠货款、合同龃龉,屡次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坊间俗称“老赖”。
2023年2月,就由于拒不支付634万货款,被法院盖棺论定成了“老赖”。
你看,这数字,骇人听闻吧?
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彰显问题的严峻性。
这采购公司,说白了就是威马汽车科技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是以,子公司的困顿,也折射出母公司的窘况。
威马汽车科技集团,从2022年伊始,就陷入了资金链断裂、欠薪停摆、经销商维权的泥淖。
2023年10月,威马汽车主动申请破产预重整,妄图寻觅一位“白衣骑士”来济困扶危。
威马自己倒是颇为达观,一再强调“预重整不等于破产”,说是这是“早期自救行径”。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很多公司在日薄西山之际,都会说雷同的话。
但现实是骨感的。
天眼查数据显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累计被执行金额超过8771万元,还有巨额的股权被冻结,冻结规模高达百亿元。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
况且,更令人忧心如焚的是,威马新能源汽车采购公司在2023年10月,又新增了709万元的被执行标的,依旧是买卖合同龃龉。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还在源源不断地欠债,而且欠的都是供应商的血汗钱。
有人说,新能源汽车行业竞烈,威马匮乏核心竞争力和资金挹注,所以才一落千丈。
这话有几分道理,但当我们想当然地将缘由归咎为“市场角逐”时,是否疏忽了更深远的症结?
比方说,威马的运筹帷幄是否欠妥?
它的资金管束是否藏匿罅隙?
它对待供应商的做派是否过于强硬?
实则,立足于不同的角度,你会窥见不同的光景。
对于威马而言,它可能觉得自身很冤枉,觉得自己是被市场汰选的“败北者”。
但对于那些被拖欠货款的供应商而言,威马就是压在他们身上的“泰山”。
他们栉风沐雨地生产零部件,终局却颗粒无收,这公允吗?
眼下,威马系企业的重整进度仍然扑朔迷离。
虽则有风闻说,它计划在2025年初复产并导入新车型,但它背负的巨额债务和持续恶化的商誉,让它的更生之路荆棘载途。
言归正传,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不能只靠“画饼充饥”和“挥金如土”。
真正能行稳致远的,还得靠科技革新、产品品性和诚信谋划。
倘若一个企业只想着敛财、戕害客户,那么它最终的了局,很可能就是像威马这般,被市场无情地摒弃。
抑或,几年后,我们再提及威马,只会把它当成一个铩羽而归的案例。
但这个案例,应该给我们带来一些儆醒。
那便是,在追逐“风口”的同时,别忘了脚踏实地;在渴求“速率”的同时,别忘了品性和诚信。
终归,做企业,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实力话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