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穷小子,造中国第一辆摩托车赚80亿,破产后以1元出售公司

你见过用塑料凉鞋造摩托车的人吗?

1979年,当重庆嘉陵厂的工人们拆开日本摩托车研究时,连个合格塑料件都造不出来。急红眼的党委书记孙寿彭当场脱下脚上的塑料凉鞋:“砸碎了当原料!”

这个山东文登出生的穷小子不会想到,十六年后,他带领的工厂造中国第一辆摩托车,年赚80亿,更想不到二十年后,这家企业破产后,会以1元钱被卖掉。

1944年,20岁的孙寿彭在胶东兵工厂整理子弹壳时,怎么也料不到三十多年后会站在重庆嘉陵厂的悬崖边——这家前身可追溯至1875年清朝龙华枪子厂的老字号,1978年竟亏损90%!

山东穷小子,造中国第一辆摩托车赚80亿,破产后以1元出售公司-有驾

军品订单断崖式下跌,工人们提议转产电风扇赚快钱,孙寿彭却指着山城陡坡上蹬自行车的人群吼出金句:“宁啃硬骨头,不抢同胞碗,造摩托才是真出路!”

拆解日本样车时,247项技术难题像连环锁横在眼前。没有注塑机,工人们把自家塑料盆、牙刷柄捐出来熔炼;造不出活塞环,57岁的老技师三天三夜睡在机床边;最艰难时全厂啃了200天冷馒头。

当日本专家嘲讽“中国十年造不出合格发动机”时,孙寿彭把食堂饭票拍在技术科桌上:“三个月攻不下140项缺陷,我带头下岗!”结果这群“造子弹的土包子”真的用凉鞋塑料造出曲轴箱,惊得本田工程师直呼“东方魔术”。

1981年CJ70摩托车横空出世,省油到百公里仅0.5升,载重200公斤照样爬坡。当时988元的售价相当于工人十年积蓄,却引发通宵排队抢购。上海新婚夫妇用缝纫机票换购车券;东北老农卖了三头牛就为买“节油王”。

山东穷小子,造中国第一辆摩托车赚80亿,破产后以1元出售公司-有驾

更绝的是孙寿彭的“百厂联盟”——把重庆百家零件厂绑上战车,连生产缝纫机的厂子都被改造成化油器供应商。这套玩法比丰田精益生产早五年,直接催生“重庆摩帮”:力帆尹明善当推销员跑渠道,宗申左宗申在车间偷师,后来都成了行业大佬。

1995年嘉陵登陆A股时,每分钟就有21辆摩托车下线,年销110万辆。北京王府井的广告牌写着“中国每七辆摩托就有一辆嘉陵”,品牌估值80亿。

但阴影已悄然蔓延——力帆推出首款女式踏板车抢走都市白领;宗申赛车横扫拉力赛场;隆鑫三轮摩托霸占农村市场。

而嘉陵还在生产三十年不变的弯梁车,被年轻人笑称“爷爷款”。雪上加霜的是盲目多元化:海南搞地产亏掉2亿,广东分厂管理失控,连酒店业务都拖累现金流。

山东穷小子,造中国第一辆摩托车赚80亿,破产后以1元出售公司-有驾

2006年重庆摩博会,宗申老板左宗申指着嘉陵展台苦笑:“全中国摩托利润加起来,不如美国哈雷一家。”此时全国200城“禁摩令”发布,嘉陵库存堆积如山。

2018年,上市公司ST嘉陵发布公告:1元转让摩托车业务。接盘的兵装集团,转身就把生产线改成锂电池车间。而退休多年的孙寿彭在2020年安然离世,临终前还念叨着“车架焊接要预热”。

如今东南亚雨林里穿梭的嘉陵三轮,非洲草原上奔驰的力帆越野,都是这场产业迁徙的见证者。当年孙寿彭们用塑料凉鞋叩开的技术大门,早已走出尹明善、王传福这些破局者。

或许正如重庆南山摩托车博物馆里那辆锈迹斑斑的CJ70,它的铭牌上刻着比钢铁更硬的真理——所有伟大的出发,都是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开始的。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