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驾引爆风口,广汽错失良机,如今“补票”还来得及吗?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公开承认“误判时代”,正式向外界道歉,坦言当年错失了新能源汽车与华为深度合作的关键窗口,如今不得不匆匆回头补课。

闭门会、深夜反思、公开道歉,这种温度和诚意,在汽车江湖还真不多见。

只不过,高铁已经开出三年,他这张票,还能赶得上最后一班吗?

华为智驾引爆风口,广汽错失良机,如今“补票”还来得及吗?-有驾

曾经在风口起舞的广汽,怎么会走到今天的迷茫?

这事儿,就得翻回去两三年。

其实,华为和广汽早在2021年就有了“牵手”的机会。

当时造车这事儿风声已起,华为为了推进智能汽车业务,满中国找合作者,广汽作为“老大哥”,本是理想的选择。

在董事会上,与华为联合开发AH8智能车型的议案全票通过,这本是计入历史教科书的一次握手。

但到了2023年,形势突变——广汽觉得自主研发可以更灵活,不想束缚于大品牌联名,也有心节流成本。

于是拍板,把与华为的合作降格成了供应商关系。

这一退,竟然错过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革命最澎湃的上涨浪潮。

谁也没想到华为拉着赛力斯,上演了教科书式的逆袭。

那个老是被人调侃“就要倒了”的东风小康,在接入鸿蒙智行后变身问界,销量、品牌影响力和市值飙升。

华为智驾引爆风口,广汽错失良机,如今“补票”还来得及吗?-有驾

2024年6月,问界M8直接以40万级高价杀进SUV销量前十,成了高端品牌唯一的一面旗帜。

这场被许多业内人称为“行业荒诞剧”的变局,其实本质是判断趋势的能力和决心的差距。

回头想想,诺基亚对安卓摇头、柯达对数码相机犹豫,无非都是因为对新趋势半信半疑,错判形势,最后黯然收场。

冯兴亚这封道歉信,显然是有感而发的。

这几年,广汽不是没努力——重金投入研发,努力推自研新能源,市场却迟迟不买账。

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97%,这是广汽20年都没经历过的低谷。

旗下合资、自主品牌销量齐齐下滑,压力之下,董事长本人频频现身,甚至拜访任正非,推心置腹求合作。

外界感叹:老大哥终于低头了。

这道歉,不单是冲着客户,更是向整个行业示弱、寻求转身机会。

身边的同行,像比亚迪、长安、奇瑞,早已在新能源激流中站稳脚跟,甚至悄然超车;而华为的鸿蒙智行联盟,已与五家车企落地合作项目,2024年新车累计交付逼近45万辆。

华为智驾引爆风口,广汽错失良机,如今“补票”还来得及吗?-有驾

对比广汽这几年不断下滑的市值和收支,大家难免心头发凉:汽车工业的下半场,就是一场技术智力的超速赛,晚三年,处处落后。

不过,“老司机”依然还有机会。

看看广汽的家底,也不能全盘否定他的后劲。

毕竟,珠三角的供应链、广州市政府的背书、深厚的工业资源,这些并不会一夜蒸发。

有人笑说,广汽不是倒了,是行得慢了。

过去广汽菲克已经破产,但广汽丰田等合资板块仍有两个大根基,关键就在于新老交替的节奏和对智能化的重新理解。

放眼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创纪录的7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44%,汽油车如辽阔沙漠里的两棵小草——前十榜单只剩下朗逸和轩逸坚守。

新能源的浪潮眼见就要滚滚而过,像柯达守着胶卷最后的骄傲,结果只剩下破产清算的结局。

行业所有人都在盯着一个问题:广汽今天的转身,到底是不是时代的“最后一波车票”?

现实的信号其实很明显:2024年11月,广汽和华为重新开启深度合作,联合开发新一代高端智能车,搭载鸿蒙座舱、乾崑智驾等最新技术。

华为智驾引爆风口,广汽错失良机,如今“补票”还来得及吗?-有驾

广汽丰田随即升级与华为的合作布局,从自家一亩三分地的点状协作过渡到“全域面到面”。

合作“2.0”映射的,是对智能汽车时代全新理解的觉醒。

但补课毕竟是补课。

过去缺席的三年,要想追回来,躲不开对市场和客户的重新学习。

冯兴亚在道歉里提到了“里程焦虑”——事实证明,大众真正困扰的不是新能源冷启动、冬季掉电,而是信心和续航的整体体验。

华为之所以能帮赛力斯“逆天改命”,根子就是用操作系统底层打通驾驶体验,再叠加智能生态,把用户留在自家闭环里。

这块,是广汽新能源过去始终攻不下去的难题——只打价格战,很难解决真正意义上的“用户黏性”。

智能汽车时代,有个残酷的现实:不是所有老牌车企都能无缝转型。

你看诺基亚手机、电池那么好、做工那么稳,最后能怎么办?

被安卓圈子围剿,只能当背景版。

华为智驾引爆风口,广汽错失良机,如今“补票”还来得及吗?-有驾

行业规律往往比任何企业都冷酷。

一旦落后时间窗口,没有野心和及时的自我颠覆,剩下的就是被下一波浪头吞没。

就像广汽,拼到最后才发现,最需要改变的其实是思维,不是零部件。

今天,整个中国新能源市场已全球领先。

全球上半年910万辆新能源新车卖出,中国就贡献了550万台。

增长率比印度、欧美快上一大截,连旧金山的汽车高管都天天查中国数据。

不少外资分析师都承认,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活跃,从赛道到底层操作系统,都快赶上“硅谷速度”。

华为鸿蒙智行能占到近45万辆年出货,背后就是整个中国工业体系的“涡轮加速器”。

作为行业老兵,我有些唏嘘。

广汽这个品牌,承载了广东这代人的技术自信,当年在燃油车黄金时代,广汽甚至一度是北上广深的“名片工程”。

华为智驾引爆风口,广汽错失良机,如今“补票”还来得及吗?-有驾

但转型期谁都可能站错队,昨天的“大哥”还敢高谈特谈市场战略,今儿却要埋头学后人合作共赢,多多少少有些无奈,也有些教训。

不过,这些教训够深刻了吗?

广汽的“迟到”,能否唤醒那些依旧自信满满、不愿接受行业新共识的老牌巨头?

我相信,每一次断腕求生、每一场道歉,背后都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成长之痛。

行业会宽容这些迟来的觉悟吗?

用户会给广汽怎样的耐心?

或许只有最新智能车型上市后,真实市场反应才能揭开谜底。

如果说三年前“错过”华为合作,是对新技术认知上的犹豫,那么三年后的“补票”,即使出发晚一些,只要真心和姿态拿出来,未必不能反败为胜。

毕竟市场不会轻易拒绝有诚意的老朋友;但三年欠下的创新债,广汽也必须一笔一笔还清。

未来几年,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软硬件一体的极速进化看似扑面而来,实际上每一步都将检验企业的战略果敢和客户理解力。

广汽的反思是告一段落,但中国汽车智能化赛道才刚刚开始揭幕。

既然已经上了华为这趟“快车”,就别总回头嗔怪自己误了哪一班时刻——向前多看一步,或许还能赶上未来那趟更狂的列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