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儿几个,今天这事儿必须得说道说道。
就刚才,我点开那份热乎得烫手的第三季度燃油轿车销量榜,我发誓,我把手机屏幕都快戳出火星子了。
来回划拉了三遍,退出去重进了一次,就为了确认一个数字——思域,排在第三十一。
三!
十!
一!
这数字,怎么说呢,就像你兴冲冲去参加十年同学会,结果发现当年那个在篮球场上迷倒全校女生的校草,如今不仅发际线退守到了后脑勺,还挺着个油腻的啤酒肚,穿着件领口都松了的T恤,哆哆嗦嗦地过来跟你敬酒,嘴里还念叨着“兄弟,混得咋样”。
那一瞬间,你心里某个角落“咔嚓”一声就塌了。
不是为他,是为你那回不去的青春。
思域啊,那个曾经的“法拉域”,那个“秒天秒地秒空气”的信仰图腾,一个季度销量将将破万,月均三千多台。
我勒个去,时代的眼雷,这回是真炸我脸上了。
这事儿邪门就邪门在,你以为新能源车已经把燃油车按在地上摩擦,就差最后一步打包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结果你再瞅瞅榜单前六,好家伙,清一色的合资老炮儿,一个比一个稳。
这画面,像不像科幻片里,所有激光炮、电磁脉冲都歇菜了,最后拯救世界的,是几个抡着扳手和撬棍的老修理工?
咱们先别急着给思域上香,把镜头摇到金字塔尖,看看那几位“老不死”的。
日产轩逸,又是它。
三季度卖了超过8.7万辆,平均每天卖出去小一千台。
这什么概念?
就是你楼下那家24小时便利店,可能都没它走量快。
在今天这个“车里没块大彩电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内卷时代,轩逸凭什么?
就凭那套祖传了不知多少代的动力总成?
还是那个能让你一秒穿越回十年前的内饰?
都不是。
成年人的世界里,浪漫和情怀都得给现实让路。
轩逸的胜利,压根不是产品的胜利,而是价格屠刀的胜利。
当别人还在纠结要不要上L2辅助驾驶的时候,轩逸直接把价格砍到了一个让你觉得“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地步。
它就像你妈在超市里看到的打折鸡蛋,平时可能还嫌弃一下,一旦贴上“今日特价”的黄标签,身体就比脑子先动了。
它赢了销量,但这种赢,透着一股子悲壮。
它是在用自己几十年来积攒的品牌价值,去换那张光鲜的成绩单。
这到底是续命的仙丹,还是饮鸩止渴的毒药?
这笔账,估计只有日产的会计算得清了。
跟在后面的朗逸和速腾,更绝。
这对“大众双雄”,简直就是中国车市的两个老油条,把中国老百姓的心思拿捏得死死的。
它们不帅,不潮,甚至有点无聊,但它们就是“对的”。
什么叫“对的”?
就像你妈给你介绍的相亲对象,长相五官端正,工作事业单位,不抽烟不喝酒不蹦迪,你知道跟他过日子可能掀不起什么风浪,但大概率也不会翻船。
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稀缺品。
大众卖的不是车,是一种叫“安稳”的情绪价值。
真正的惊喜,或者说,让我们这些心里还惦记着国产车的人能喘口气儿的,是第七名的长安逸动。
在合资品牌的前后夹击下,逸动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月均1.5万辆的成绩,含金量高得吓人。
它没有轩逸那种“跳楼价”,也没有大众那么深厚的“群众基础”。
逸动的成功,就一个字——卷。
别人有的,我给你;别人没有的,我创造条件也给你。
用更帅的设计,更满的配置,和一个更有诚意的价格,一拳一拳打出来的江山。
它和后面的红旗H5、艾瑞泽8一起,成了国产燃油轿车的脸面。
虽然没站上C位,但他们昂首挺胸地站在了前排,告诉所有人:我们还在,而且很能打。
聊完这些得意的,再回头看看那些失意的,那才叫一个精彩。
思域的倒下,其实只是个开始。
想当年,十代思域外观一出,多少年轻人把它当壁纸?
买思域,买的不是代步工具,是社交货币,是一种态度。
那时候的它,高傲、犀利,像个随时准备干架的街头小子。
可现在呢?
换代后的思域,突然就“从良”了,收起了所有棱角,变得温顺、居家,它想讨好所有人,结果却把最爱它的那帮人给得罪了。
这就好比一个摇滚乐队,突然开始唱“我们一起学猫叫”,你让台下那些甩着长发的铁粉情何以堪?
这背后,仅仅是新能源的冲击吗?
是,但又不全是。
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些曾经的明星车型,集体得了一种病,叫“身份认同障碍”。
它们被夹在了中间。
往上,BBA(奔驰、宝马、奥迪)疯狂降价,三四十万就能摸到5系、A6L的门槛,直接抢走了它们的高端客户;往下,逸动、星瑞这些国产“卷王”拿着配置单当机关枪,突突突地扫射,把它们的群众基础给挖空了;同级别,还有自家的新能源兄弟在背后捅刀子,比如比亚迪秦PLUS,那简直就是个“价格屠夫”。
它们就像三明治里那片最薄的火腿,被上下两片面包挤得快没了形状。
年轻人觉得它们老气,中年人又觉得它们不够档次。
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是致命的。
这让人想起当年的诺基亚。
诺基亚做错什么了吗?
它没做错什么,它只是在别人都开始玩智能系统的时候,还在坚持自己的塞班系统有多耐用。
思域也一样,它的产品力下降了吗?
没有,甚至更均衡了。
但问题是,时代变了,玩家的喜好变了,它曾经引以为傲的“运动基因”,在如今这个电车零百加速普遍三四秒的时代,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最惨的,还得是韩系车。
起亚K3、K5,现代菲斯塔,这些名字你是不是都快忘了?
它们就像班里那些毫无存在感的同学,期末合影的时候你才发现“哦,原来他也在这个班”。
曾经靠着颜值和性价比吃饭,如今颜值被国产车按在地上打,性价比被价格战冲得稀碎,它们彻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所以你看,这哪是一份销量榜单,这分明是一部车圈的《鱿鱼游戏》。
这里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的淘汰和厮杀。
轩逸们用“自残”的方式保住了王座,但脚下的地基正在松动。
逸动们在夹缝中野蛮生长,赢得了尊重,但前路依然凶险。
而思域们,这些昔日的王者,则用自己的坠落,给我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课:在这个时代,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等待你的,只有被遗忘。
燃油车市场没有死,它只是进入了一个更残酷、更真实的“硬核模式”。
在这里,没有花里胡哨的PPT,没有激动人心的发布会,只有赤裸裸的数字和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票。
那么问题来了,哥儿几个,如果现在给你十几万预算,你会把票投给谁?
是选一个打骨折的合资老将,还是支持一个正在玩命往上冲的国产新锐?
评论区聊聊,让我看看你们的心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