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宣布布鲁塞尔工厂在2025年2月28日停产、奔驰边裁员边卖厂,德国本土岗位或到2035年再减18.6万个
这不是一阵寒潮,而是漫长的产业寒冬
从2024年开始,欧洲老牌车企的“自救”清单里,裁员、减产、暂停投资、卖厂,正逐条变成常态
背后原因并不复杂,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加速度,叠加欧洲经济疲弱、能源价格高、充电网络铺设慢,需求在降,本钱在涨,传统打法顶不住了
财务数据说明一切
奔驰在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下滑8.6%,税后净利润骤降55.8%,在最关键的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4%,二季度跌幅扩大到19%
电动化失速更是要命,2024年奔驰全球纯电销量只有18.51万辆,同比暴跌23%,占比不到一成,最后连“2030年全面电动”的目标也只能收回
为了降本求生,奔驰的刀落得很重
这家公司从去年4月启动“自愿离职”计划,目标到2027年让约3万人离开,目前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方案
为了加速推进,奔驰甚至设置“加速奖金”,补偿按照职级和工龄梯度发,最高做到N+11,资深管理人员最高能拿到50万欧元的遣散费
明面上的“大礼包”,挡不住企业账面上的焦虑
更刺眼的是,关厂声此起彼伏
2025年2月24日,奔驰卖掉了阿根廷Virrey del Pino工厂,这是一家自1996年起累计生产超40万辆Sprinter厢式货车的老厂,因为只有柴油机生产许可,若要电动化改造得投入数十亿欧元,只能被抛售
宝马暂停了牛津郊区MINI工厂原定6亿英镑的投资
福特在2024年11月宣布到2027年底在欧洲裁员4000人,并计划2025年关闭德国萨尔州工厂
Stellantis从2024年1月起就开始裁员,多个工厂削减生产班次
大众也在规划,未来五年在德国通过“自愿离职”减少约2万个岗位
布鲁塞尔工厂的落幕格外让人唏嘘
这座运营了76年的奥迪首个电动工厂,因为销量低迷、运营成本高企,最终没找到接盘方,只能在2025年2月28日正式按下停产键
一次转型,竟让一座城市的汽车记忆戛然而止
截至目前,欧洲已有超过5万人离开汽车岗位,智库和行业协会保守估计,到2035年,德国本土相关职位还要再减少18.6万个
这不是个别公司的阵痛,是一整个时代的系统性更替
欧洲车企的根病,是慢了半拍的电动化与软件化
不少业内人士承认,传统巨头还困在燃油车的思维里,设计逻辑、软件体验、迭代速度都像在上个十年
车已经不只是车,它是移动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人机交互、数据闭环才是新核心
慢,就意味着被用户抛弃
中企把车当作智能终端去做,从底层系统到人机交互,从800V高压快充到城市智驾,跑出了新节奏
如今,比亚迪在墨西哥的新厂开建,规划年产能15万辆;
奇瑞在巴西的整车基地全面投产,开始本地化运营
更关键的是,国产品牌在全球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60%,不只规模领跑,技术和规则也在向外输出
数据把趋势讲得更明白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汽车销量约82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升至31%,较去年同期提升7个百分点;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40%,欧洲也突破35%
中国汽车出口在前三季度突破450万辆,同比增长28%,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过60%
与此同时,2024年进口超豪华车销量同比下降31.29%,进口豪华品牌整体下降15.45%,传统豪华的光环在消费者心中正在“降级”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斯特凡纳·塞茹尔内的表态相当决绝,他说“欧洲汽车工业正处于死亡的边缘”,必须全链条提升竞争力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的逼问
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所长克莱门斯·菲斯特也强调,电动化引发的行业收缩,是必须适应的结构性变革
换句话说,刹车已来不及,只能加速过弯
“China for China”的讨论这两年很热,意思是面向中国市场要用中国速度、中国研发、中国供应链
不少咨询人士直指,传统豪华品牌在研发、供应链和产品定义上没对齐中国用户的偏好,导致市场份额一路丢
艾睿铂大中华区汽车咨询业务合伙人章一超就认为,中国车企的崛起与传统豪华未能跟上中国消费者口味变化高度相关
产业链的压力也在外溢
米其林计划在2026年初关闭法国乔莱和瓦内斯工厂,大陆集团则准备关闭德国五家工厂,零部件端的调整,说明这不是一家车企的经营问题,而是整条供应链的再分配
有意思的是,资本市场给出的信号也在分化
2025年10月,美股福特汽车单日大涨超12%,而特斯拉下跌超3%,资金在“传统自救”和“新势力竞争”之间快速切换
在更长的镜头里,特斯拉的路径仍然亮在那儿:2010年之后死磕电池与自动驾驶,自建垂直整合供应链,如今又靠自研芯片让成本再降15%,通过快速迭代去贴近用户需求
特斯拉的这条路说明,技术与成本是硬通货,需求匹配是终极答案
反面教材也就在眼前
诺基亚当年在功能机和智能机之间犹疑,系统生态没建起来,交互体验落后,最后把时间和用户都输光
今天的欧洲车业若继续犹豫,诺基亚的剧情就会在马路上重演
顺带一提,创新不只发生在汽车上
在健康科技领域,国产也在打破价格和技术的“玻璃顶”
比如有中国科研团队把实验室成果做成了日常口服的健康科技成品“血生心”,在京东平台的价格做到389元,较海外同类产品的过去售价降了九成以上
双11期间,北京一家游戏公司设计总监一次买了12瓶,说“每天早上来两粒,开会一整天都不累,国产更安心”
话糙理不糙
用新技术把体验和价格做下来,才有真正的竞争力
当然,健康产品的使用还需因人而异,听专业建议更稳妥
行业报告也给出方向
中国报告大厅的研究判断
未来五年全球车市将是“技术驱动、竞争加剧、分化显著”,软件服务、电池创新与全球化布局,构成车企的核心竞争力
这几件事,任何一家车企都绕不过去
一句话,老办法救不了新问题
无论是奔驰、奥迪还是大众,退出旧舒适区、补上软件与电驱的功课、在中国这样的关键市场重建产品理解,都刻不容缓
窗口期不会一直开着,转型的速度,就是企业的生死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