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理想汽车发文,就车辆起火道歉,召回逾万辆车,而回应之中给出的初步结论是,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存在动力电池热失控风险,而理想汽车也强调,“由于事故车辆需要用户、消防及相关机构共同完成勘验与检测,这一过程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耗时较长。截至目前,尚未形成最终的技术结论。”
很多人看到这个回应,可能会质疑,这是不是理想汽车在甩锅啊?为啥不是电池出问题,而是冷却液的锅?冷却液一个小小的配件,会导致这么迅猛的起火吗?
这起事故还没有最终的调查结论,所以我们没办法断言,我们下面的结论,都是按照理想汽车的这个初步结论成立为前提,首先一个需要说明的地方就是,电车的冷却液和油车的冷却液,虽然都叫冷却液,但是成分和重要性不同。
油车的冷却液,是负责发动机冷却的,如果冷却液不足,或者质量有问题,可能会导致发动机拉缸,而对纯电车型而言,冷却液的重要性远超燃油车。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冷却液会通过循环管路将电芯热量传导至换热器,带走电池电机的热量,如果冷却液出现问题,会导致动力电池热失控,甚至起火。
冷却液的防腐性能不过关,会导致车辆起火,这是什么逻辑?从工作原理来说,确实是有可能的,因为动力电池和冷却液的循环管路之间,有着冷却铝板隔离,如果冷却液化学腐蚀了冷却铝板,冷却液确实可能进入到电池包内部,因为短路等等原因,导致热失控。
理想汽车的回应之中表示,在事发前4个小时就收到了告警,可能是因为冷却液的位面下降,被检测到了,也就是冷却液不足了,也可能是因为冷却液已经少量侵入到电池包了,导致少数电芯异常,具体情况我们不知道,但是理想汽车必须要吸取教训的是,无论是哪种情况,为什么不第一时间给车主预警到位,告知危险性,或者直接锁电?直到4个小时之后事故发生。
至于为何一款由头部新势力打造、号称“五年研发、百万公里验证”的旗舰车型,会栽在冷却液这种基础材料上。可能还是因为这个行业发展的太快,还没有来得及好好沉淀,其实现在各家的动力电池,都做了各种安全验证,针刺都不行,现在直接枪击了,但是新能源汽车上下游的产业链呢?除了电池电机之外的材料和零部件呢?
油车的发展,经历了上百年,很多零部件也是经过车企的反复验证,最终才确定下来的,这中间淘汰了多少供应商和零部件,才形成现在相对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对于车企而言,那肯定是要加大对于零部件和材料的试验周期,那是车企的事情,我们不多聊了,相信它们肯定也会引以为戒的,我们重点说说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有什么教训和启示?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一款新车型新技术出来之后,多观望多观察,避免成为新技术的尝鲜者,或许是更理性的做法,当然了,我们可能会失去第一时间上手新技术和新车型的机会,但是同样也会避免一些安全风险,因为车企哪怕做再多的路试和验证,都是无法覆盖所有的情况的,我不愿意称这些人为小白鼠,或许该称他们为“先行者”或者“勇士”,就像当初的“北京电动100勇士”,但是有时候,勇敢也是有代价的,希望你们敢于体验的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够一路平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