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和特斯拉之间,欧洲市场成了新的战场。电动车市场的紧张气氛,被5月23日的股价推向高潮。当天,比亚迪A股盘中涨幅超过4%,午盘收在415.64元。
这不是普通的上涨,市值直接突破了1.26万亿元。年内股价涨幅超40%。港股也不甘示弱,收盘474.8港元,涨幅同样超过4%。
这天,资本市场的热度和欧洲汽车市场的暗流同步涌动。欧洲,被称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心脏”,一向是兵家必争地。就在2025年春天,这里风向突然变了。
Jato Dynamics的数据揭开了真相。4月,比亚迪在欧洲卖出了7231辆纯电动汽车。这一数字同比增长169%,直接把比亚迪送进了欧洲电动车销量的前十。
而特斯拉,这些年在欧洲的霸主地位,遭遇了大滑坡。销量同比下滑49%。排名也随之下挫,市场格局出现了明显裂缝。
如果把插电混动车型算进去,比亚迪的优势更加明显。数据显示,总销量同比激增359%。这背后,是比亚迪在技术和产品布局上的双线推进。
Jato Dynamics全球分析师费利佩・穆尼奥斯很直白,这已经不是小波动,是欧洲市场的转折点。特斯拉多年来的领军地位,首次被真正撼动。比亚迪直到2022年底才正式进军欧洲主流市场,如今变化来得太快。
比亚迪的突破,其实有迹可循。针对欧洲不同地区充电设施的差异,纯电车型主攻北欧,插电混动车型则覆盖南欧。根据公开资料,匈牙利工厂将在2026年投产,年产能15万辆。
本地化布局正在加速,缩短交付周期至4-6周,这对欧洲消费者诱惑极大。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工厂和供应链调整,速度并不算快。两家企业的节奏,已经在欧洲赛道上拉开差距。
不只是欧洲市场,比亚迪的海外扩张早就不只是卖车。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厂已经开始投产。巴西、匈牙利的新基地也在推进,2025年海外产能规划超过50万辆。
5月16日,比亚迪欧洲总部在布达佩斯正式落成。这个总部不只是管理层的“指挥部”,还承担销售、售后和本地化设计等多项重要职能。比亚迪的全球化野心在这里清晰可见。
海外市场的目标很具体。2025年,比亚迪定下了至少80万辆的海外销量目标。为了支撑这个数字,比亚迪正在打造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
计划到2026年,8艘汽车运输船全部建成,总装载量将达到6.7万辆。年运力超过百万辆。这种自建物流体系的动作,在中国车企中并不多见。
资本市场对比亚迪的预期也在水涨船高。5月下旬,花旗再次上调比亚迪目标价。港股目标价升至727港元,A股目标价提升至669元。
花旗的理由很直接,中国乘用车出口格局正在重塑。2025财年,比亚迪出口80万至100万辆的目标被认为进展顺利。比亚迪正在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新样本。
看似热闹的市场背后,其实是全球产业链和技术攻防的较量。欧洲市场的突破,离不开比亚迪对双技术路线的坚持。纯电和插混两条腿走路,让比亚迪在不同市场都能灵活调整产品。
一旦本地化生产能力形成规模,交付周期缩短,市场反应就会更快。特斯拉在欧洲的调整周期相对较长,面对本土化企业的“快进模式”,压力骤增。
比亚迪的扩张,不止押注产品,还押注海外市场的基础设施。工厂、研发、服务全链条布局,减少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欧洲、东南亚、南美的市场同步推进,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
2025年春天,特斯拉和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对抗,已经变成了一场关于技术、产能和供应链的全面比拼。谁能更快适应本地市场,谁就能占得先机。
过去几年,欧洲市场一直是特斯拉的舞台。比亚迪的后来居上,证明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路径。不是简单地以价取胜,而是靠技术和产业链整合能力。
欧洲市场的变局,并不是偶发事件。它背后,是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的缩影。比亚迪的崛起,给特斯拉和其他欧洲本土品牌都带来了压力。
比亚迪能否持续领跑,还要看未来两年本地化能力的兑现。匈牙利工厂2026年正式投产,将是重要节点。届时,交付周期和本地响应能力有望再上新台阶。
特斯拉会如何应对?马斯克一向以变革著称,面对新对手和新格局,调整策略只是时间问题。欧洲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比亚迪的自建船队,意味着中国车企开始掌握全球物流的主动权。过去依赖第三方运输,容易受制于人。自有船队让出海更可控,也降低了供应链风险。
电动车市场的主导权,可能不仅仅由技术决定。谁能更快适应政策、市场和消费者的多变需求,谁就能获得更多话语权。
2025年5月,比亚迪和特斯拉在欧洲的对峙,已经成为全球车市的缩影。这场新老势力的碰撞,才刚刚开始。谁能笑到还没有定论。
资本市场和产业链的博弈,都在加速推进。比亚迪的“出海舰队”和本地化工厂,将成为观察未来走势的重要窗口。后续会不会有更剧烈的变化,值得所有人持续关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