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车企亏损背后竟藏战略野心

最近,汽车行业里有一个数据吓到不少人。据财报显示,有些新势力车企一年的净亏损在百亿级别,甚至比公司当年的总营收还高。是的,你没看错,营收100亿,亏损110亿。这种账本,搁谁家都难不头疼:钱没赚到,反倒亏得更多。这也引发了不少激烈的讨论——这样的烧钱模式,真能撑得下去吗?会不会一不小心就成了第二个造车的“悲情故事”?

老实说,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挺离谱。但咱们慢慢捋一捋,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行业里是不是都这样,亏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先别急着下结论。

新势力车企亏损背后竟藏战略野心-有驾

从数字看起。财报里几个核心指标,一个是营收,一个是毛利率,再一个就是净亏损。以某头部新势力为例,2022年全年营收约450亿,毛利率20%左右,听着还不错吧?但净亏损直接飙到了140亿。换句话说,车是卖出去不少,但卖一台赔一台,甚至赔得比毛利润多了好几倍。这也难怪不少人会觉得,这企业是不是“有问题”?连卖车都不挣钱,那是生意做歪了,还是账有猫腻?

其实,咱们拆开来看,问题的复杂度比表面数字要高得多。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分开说。

新势力车企亏损背后竟藏战略野心-有驾

第一个,研发投入。这是所有新势力车企的头号“烧钱”大户。以行业平均水平来说,大部分新势力每年研发费用占营收的20%-30%,个别车企甚至高到40%以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卖车挣来的钱,还没捂热乎,就拿去搞技术、造产品了。比如智能驾驶系统、操作系统、底盘平台,这些东西成本极高,但又是新能源车企绕不过去的门槛。研发跟不上,那可能连下一款车都没机会推出。

研发费多了,账面毛利自然被“稀释”。再加上新势力喜欢在车上堆料——大屏、激光雷达、豪华座椅,几乎能给的全给了。这些配置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但也直接压缩了单车毛利润。传统车企可能一台车能赚10%-20%的毛利,新势力却只能做到5%-10%,甚至更低。所以你看着它“销量挺火”,但一细算,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第二个问题是市场推广。新势力车企的营销成本也吓人。展厅、交付中心、用户体验活动,这些都得大笔花钱。再加上很多新势力还在扩张渠道,前期投入特别高。而这些钱,短期内是很难直接转化成利润的。传统车企的经销商模式不用操心这些,但新势力自己运营,面子工程和品牌声量都得砸钱。

新势力车企亏损背后竟藏战略野心-有驾

再顺便提一下财务账期。像是补贴延迟到账、供应链提前付款,这里面也有不少“流动性压力”。账面看着亏得离谱,实际上有些是“账期亏”,并不是现金断流。而这又让财报数字显得更夸张。

那问题来了,传统车企是不是就“健康”得多?其实也未必。你看最近一波车市价格战,合资品牌为了清库存,直接大幅降价,有的甚至亏本甩卖。这种保量策略短期内是能拼一把,但长期看,利润率同样受到压缩。传统车企虽然没有新势力那么“烧”,但产能过剩、品牌老化、技术落后的问题同样致命。换句话说,传统和新势力,其实都在自己的困局里挣扎。只是新势力的问题显得更直接,传统车企的问题更隐性。

再回到新势力的亏损,外资品牌比如特斯拉早期也经历过类似路径。很多人可能早就忘了,特斯拉在Model 3量产前亏损了整整15年,几次差点熬不下去。后来靠着规模效应和技术积累翻身了,但代价也是几十亿美元的资金“填坑”。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亏损这件事,可能是新能源车企绕不开的阶段。不烧钱就没竞争力,但怎么烧、烧到什么时候能反哺,是成败的关键。

新势力车企亏损背后竟藏战略野心-有驾

所以,这些新势力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客观来说,很多企业目前的亏损是战略性的。它们在用亏损换市场、换技术、换未来的规模效应。比如研发高投入,不是为了眼前,而是为了未来三五年的产品线布局。营销烧钱,是为了抢占消费者心智。它们目的明确,但风险也很高:一旦市场没起来或者产品不够硬,前期投入就会变成沉没成本。这也是很多人对新势力车企持怀疑态度的原因——赌得太大了。

最后收个尾,这些事儿看着吓人,但实际上并不是毫无章法。新势力的亏损虽然显眼,但大部分企业都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消费者看到的是眼前的车卖得如何,资本市场盯的是它们能不能守住生态、规模和技术优势。往后看,能不能熬出头,关键还是要看企业的经营节奏。一步走稳了就能有下一步,走错了可能就只能成为行业里的“注脚”。

所以,表面上数字吓人,但更应该关注的是它们的战略路径。是乱打乱撞,还是有章有法,这是未来两三年里最值得观察的点。行业里从来不是光看谁亏得多,而是谁能把亏损转化成竞争壁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