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与智慧?先问问那些被智能时代抛弃的老人吧!
当一汽奥迪A5L的广告铺天盖地,用“未来座驾”、“智能终端”这样的词汇轰炸我们的眼球时,我脑子里浮现的却是小区门口那位张大爷——他至今还在用老年机,连微信支付都不会,每次去超市都得揣着一把零钱,生怕被收银员嫌弃。
这辆车的宣传语说得多好听啊——“指尖轻触即可唤醒万物互联的智慧生态”。可现实是,有多少老人连智能手机的解锁手势都记不住?他们不是不想学,是这个世界跑得太快,快得连回头拉他们一把的时间都没有。我们总在吹嘘科技如何改变生活,却选择性忽略那些被科技洪流冲垮的群体。
看看这车的配置吧:三联屏交互、华为无图智驾、13个摄像头组成的感知矩阵……技术确实先进,但价格呢?动辄四五十万的售价,普通工薪阶层望尘莫及。更讽刺的是,真正需要智能辅助驾驶的,往往是那些开了几十年车、反应开始变慢的中老年司机,但他们恰恰是最买不起这些“未来科技”的一群人。
我们的社会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狂欢——科技公司忙着堆砌参数,车企竞赛般推出各种花哨功能,媒体跟着鼓吹“颠覆性体验”。可谁还记得,技术本该是普惠的?当我们在为“灯光如星河蔓延”的OLED尾灯惊叹时,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可能连一盏稳定的读书灯都没有。这种割裂,不荒谬吗?
更可悲的是,这种“智能豪华”正在制造新的社会歧视。不会用手机叫车的老人被出租车拒载,不懂人脸识别的农民工进不了小区大门。科技本该消除鸿沟,现在却成了划分阶层的标尺——用得起最新款奥迪的是“新贵”,用老年机的是“老古董”。这哪是技术进步?分明是文明倒退!
那些鼓吹“未来已来”的人应该去早高峰的地铁站看看。那里有挤得变形的上班族,有背着蛇皮袋的农民工,有颤巍巍抓着扶手的老人——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当少数人在“沉浸式智能座舱”里享受B&O音响时,更多人还在为明天的房租发愁。这种对比不扎心吗?
技术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把技术变成了奢侈品。真正的进步,不是让奥迪车主多几块触摸屏,而是让菜市场的大妈也能轻松扫码支付;不是让汽车能“厘米级跟车”,而是让盲道不被共享单车占用。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而不是如何取悦最有钱的阶层。
下次再看到这类广告,别急着赞叹。问问自己:我们追求的到底是科技,还是科技包装下的阶层优越感?当我们在朋友圈晒新车钥匙时,能不能也帮楼下的王奶奶调一下手机字体大小?真正的未来,不该是少数人的狂欢,而应是所有人的春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