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新能源车呼啸而至,传统老炮儿日产却吭哧瘪肚地宣布要“瘦身”——挥刀砍掉两万个职位。
这事儿,细琢磨琢磨,挺赛博朋克的,对不?
想当年,日产也是车界扛把子,如今落得这般田地,着实让人唏嘘。
财报那惨淡的数字,净亏损6709亿日元,销售额在中国市场近乎“拦腰斩断”,这可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能糊弄过去的。
更赤裸裸的是,新掌门伊万·埃斯皮诺萨撂下狠话:入不敷出了!
关停产线,勒紧裤腰带,暂停新车研发……这一套“开源节流”的骚操作,暴露出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汽车巨头正集体步入“中年危局”。
先掰扯掰扯这“腰斩”的销量。
往昔,日产在中国市场也是呼风唤雨的主儿,2021年销量破百万,何等风光。
这才几年工夫,就跌到七十万辆上下,这速度,比高台跳水还刺激。
有人会甩锅给新能源车,说它们蚕食了燃油车的地盘。
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若仅囿于此,就未免失之肤浅。
试想一下,同为舶来品牌,有的依旧混得风生水起,为何日产就如此捉襟见肘?
个中缘由,恐在于产品力日渐式微。
友商们都在铆足劲儿把车子往智能化、潮酷化方向捣鼓,日产却还在抱着老本啃,念叨着那套陈词滥调的“技术日产”。
消费者又不是冤大头,凭啥要掏一样的钱,买个“老古董”?
更尴尬的是,这“技术日产”的牌匾,如今看来颇为讽刺。
曾几何时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在新电气时代却难以为继。
电池技术、智能化水平,统统被本土新势力摁在地上摩擦。
这就好比一位武林宗师,空有一身修为,却发现对手拿着等离子切割枪,你说这还怎么玩?
当然,日产也在奋力挣扎。
你看,他们也开始和本田、三菱这些老字号车企眉来眼去了,想抱团取暖。
但问题是,大家都是泥菩萨过江,凑一块就能逢凶化吉吗?
别忘了,去年本田还觊觎着把日产给“吞并”了,结果被日产内部否决了。
说白了,还是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愿矮人一头。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下卡洛斯·戈恩。
这位“枭雄”CEO,当年妙手回春,把日产从破产泥潭里拽了出来,但也埋下了不少“雷”。
戈恩时代,日产一味追求利润至上,对技术革新和品牌建设有所疏忽。
如今看来,这些都是要补的窟窿。
坊间传言,日产的颓势,是东瀛企业“慢节奏”的具象化。
他们反应迟钝,决策拖沓,总是慢人一拍。
这话也许有些刻薄,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汽车产业大变革中,日本企业确实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但话又说回来,日产也并非全然没有生机。
他们也在积极调整航向,比如加大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力度,降低成本。
毕竟,国内的供应链,那是真香啊!
此外,日产也在和本田商讨合作事宜,尤其是在车辆智能化和电气化领域。
这表明,他们也在竭力寻觅新的破局点。
只不过,这场“自救”之路,注定崎岖难行。
要应对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要涤荡内部的官僚主义,还要打破固步自封的思维定式。
这就像一场极限耐力赛,不仅要跑得快,还要有足够的韧性和谋略。
所以,日产的未来会如何?
谁也无法妄下断言。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们依旧抱着过去的“成功经验”不放,那恐怕就真的要被时代洪流所吞噬了。
这不仅仅是日产的困境,更是所有传统汽车巨头都需要正视的课题:在剧变的时代,如何才能不落伍,甚至引领风骚?
这恐怕比裁掉两万人更值得深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