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车市这盘棋,现在下得真有点意思。
一边是特斯拉,曾经的宠儿,如今在瑞典被70个维修工死死咬住,两年罢工没停过,销量一路往下掉,连资本都开始用脚投票,荷兰那个手握4万亿人民币的养老基金ABP,直接把5.71亿欧元的特斯拉股票全清了;瑞典自己的AP7也跟着跑了,130亿克朗说扔就扔。
另一边呢?比亚迪2025年前九个月在欧洲卖了快10万辆车,光9月一个月注册量就24963辆,同比翻了将近四倍——这哪是增长,这是碾压。
可别以为这只是市场冷热交替那么简单。
这背后,是马斯克那套“反工会逻辑”一头撞上了瑞典快一百年的劳资规矩,撞得火星四溅,谁都不肯退半步。
瑞典这地方,劳资关系跟别的国家完全不是一回事。
它压根没有全国性的最低工资法,工资、工时、福利这些,全靠工会和雇主协会谈出来的集体协议撑着。
这套机制运行了快一个世纪,90%的工人靠它吃饭,70%的人是工会会员。
罢工?在瑞典几乎是稀有物种。
因为大家早就习惯了坐下来谈,工会不光替工人说话,还帮企业稳住局面——它不是对立面,是系统的一部分。
但特斯拉从2014年进瑞典那天起,就没打算玩这套。
工会IFMetall从它落地就开始接触,想签集体协议。
特斯拉理都不理。
马斯克更直接,公开说他“不喜欢工会”,觉得工会会制造“领主与农奴”式的对立,在公司内部搞出负面情绪。
这话在瑞典人听来,简直像在说“我不打算遵守交通规则,但我会自己画一条路”。
工人雅尼斯2021年进的特斯拉维修站。
他说,工资涨不涨、奖金有没有、假期批不批,全看经理当天心情。
他自己一次年度评估被拒加薪,理由是“没达到目标”;同事更惨,就因为“态度不对”——注意,不是业绩问题,是态度——也被卡了加薪。
这种管理方式,在瑞典几乎闻所未闻。
这儿不是没有绩效考核,但绩效必须建立在透明、可预期的框架里,而不是经理一句话定生死。
2023年10月27日,IFMetall终于宣布罢工。
这不是冲动,是最后手段。
在瑞典,一旦工会走到这一步,企业通常会立刻坐回谈判桌。
因为罢工意味着整个行业生态被撕开一道口子,没人愿意当那个破坏规矩的人。
特斯拉偏要当。
罢工开始时130人,现在剩70人还在扛。
特斯拉直接招新人顶上,把罢工工人晾在一边。
这操作,在瑞典是1930年代以来头一遭。
研究员德国·本德说得明白:特斯拉没违法,但它坏了所有不成文的规矩。
法律允许你这么做,但社会契约不允许。
到了2025年,僵局终于有点松动的迹象,但谁都没真正低头。
工会这边,IFMetall主席玛丽·尼尔森8月松了口。
她说,不一定非要签标准集体协议,只要特斯拉能把行业通行的工资、工时、福利标准写进个别劳动合同,也行。
甚至提出一个折中方案:把特斯拉在瑞典的部分业务转到已有集体协议的第三方公司名下,名义上绕开,实质上合规。
这已经是巨大让步。
要知道,集体协议在瑞典不只是合同,它是一种制度认同。
放弃“协议”形式,等于承认特斯拉可以不进这个系统,只要结果差不多就行。
工会在赌:与其让特斯拉彻底游离在外,不如先把它拉回轨道,哪怕只是边缘。
特斯拉呢?嘴上还是硬的,但动作悄悄变了。
加班费以前给得抠抠搜搜,现在涨了一点。
对外还喊话:“我们待遇比工会要求的还好。”
可就是死活不签协议。
签了协议,等于承认工会有谈判权,等于打开全球工厂的潘多拉魔盒——德国、法国、美国加州……那些地方的工会早就盯着呢。
物流上也动了心思。
瑞典港口工会支持维修工罢工,一度封锁特斯拉车辆卸货。
特斯拉干脆改道,从德国用渡轮把车运到特雷勒堡,宁愿多花时间和运费,也不碰瑞典主流港口。
车牌发放被邮政系统罢工卡住?它就反复打官司,一会儿告交通管理局,一会儿告能源局,案子一个接一个,没一个判下来,但至少能拖。
可这些小聪明,挡不住市场的真实反应。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2025年10月刚公布的数据:特斯拉前九个月在欧洲新车注册量同比跌了28.5%,在欧盟境内更惨,跌了38.7%。
市场份额只剩1.4%。
对比2022年它在欧洲还能占到3%以上,这下滑不是波动,是崩塌。
比亚迪呢?2025年9月单月在欧洲注册24963辆,是去年同期的4.8倍。
它没在瑞典惹工会,没跟政府打官司,老老实实建渠道、铺服务、调价格。
欧洲人用钱包投票——你尊重本地规则,我就买你的车;你当自己是规则之外的神,我就把你当空气。
最致命的,还不是销量。
是资本开始撤了。
荷兰ABP养老基金,全球最大主权基金之一,管理资产折合4万亿人民币。
它在2025年三季度彻底清仓特斯拉股票,理由写得清清楚楚:马斯克的薪酬方案“极度不合理”,公司工作环境“不符合负责任投资原则”。
这不是财务判断,是道德判断。
瑞典本国的AP7基金,国民养老金的一部分,也同步清仓130亿克朗(约合85亿人民币)的特斯拉持仓。
它没说太多,但行动说明一切——在瑞典,一家企业如果被主流养老基金拉黑,等于被社会主流价值观除名。
这比销量下滑更可怕。
销量可以靠降价拉回来,但信任一旦崩了,重建难如登天。
马斯克可能觉得,70个工人算什么?全球几万员工,少他们几个不影响大局。
但他没想明白,在瑞典,这70个人代表的不是人力成本,是制度底线。
你踩了这条线,整个社会系统就会慢慢把你隔离出去。
现在回头看,这场冲突从来不是“工人要加薪”那么简单。
它是两种逻辑的正面碰撞。
一边是硅谷式的“效率至上、去中介化、创始人意志即法律”的管理模式。
马斯克相信,工会是官僚、是阻力、是情绪化的代表。
他要的是绝对控制,从工厂到董事会,从产品定义到员工行为,全部由他主导。
这种模式在美国某些州行得通,在得州建厂时甚至能拿到政府巨额补贴,但在欧洲——尤其在北欧——它水土不服到极点。
另一边是北欧百年演化出来的“社会伙伴模式”。
政府、雇主、工会三方共治,企业不是老板的私产,是社会协作的节点。
工人不是成本,是利益相关方。
这套系统未必高效,但它稳定、可预期、有底线。
它允许竞争,但不允许践踏共识。
特斯拉试图用全球资本的力量碾压本地规则。
它以为,只要产品够好、品牌够强,当地人就会妥协。
但它忘了,欧洲人买电动车,不只是买电池和电机,也是买一种生活方式——包括对公平、尊严、程序正义的期待。
比亚迪没说这些大道理。
它只是默默遵守规则:在匈牙利建厂时跟当地工会谈妥条件,在德国设服务中心时按照行业标准付薪,在法国做营销时尊重数据隐私法。
它不挑战系统,它融入系统。
结果?2025年,它成了欧洲增长最快的电动车品牌,没有之一。
有人会说,特斯拉在瑞典的维修工才70人,影响能有多大?
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因为这70个人背后,站着整个瑞典的劳工体系。
IFMetall不只是一个工会,它是瑞典工业关系的守门人。
如果它今天对特斯拉让步,明天所有跨国公司都会学:你看,特斯拉都没签协议,凭什么我要签?工会的谈判力一旦瓦解,整个北欧模式就可能从内部松动。
反过来,如果特斯拉最终妥协,签了协议,那它在全球其他市场的“反工会堡垒”也会动摇。
德国IG Metall工会早就放话:只要特斯拉在瑞典签了,我们就立刻启动谈判。
美国UAW工会也在盯着。
马斯克知道,这一步不能退——退了,他的管理哲学就破产了。
所以他宁可销量跌、股价晃、基金跑,也要硬扛。
可市场不讲哲学。
欧洲消费者不管你是效率先锋还是制度破坏者,他们只看:你尊重我们吗?
2025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在欧洲每卖出一辆车,比亚迪就卖出将近三辆。
这不是技术差距,是信任差距。
再说回那70个罢工工人。
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暴徒。
他们就是普通技工,每天修车、换电池、做保养。
他们想要的,不过是一份写在纸上的保障:工资怎么涨、加班怎么算、生病了有没有假、被解雇有没有程序。
这些东西,在瑞典其他公司是标配,在特斯拉却是奢望。
雅尼斯说,他不是非要工会罩着,但他受不了“今天经理高兴就给你加薪,明天心情不好就说你态度差”。
这种不确定性,比低工资更让人焦虑烦躁。
人可以接受穷,但很难接受随时可能被随意对待。
特斯拉的回应是什么?招新人。
那些新人可能不知道历史,可能只看到眼前工资,可能觉得“有工作就不错了”。
但时间一长,他们也会发现:这里没有规则,只有老板的心情。
这种文化,或许在初创期有用,但在一个成熟市场,它就是毒药。
现在2025年10月底,罢工进入第24个月。
工会在找台阶,特斯拉在找漏洞,市场在用脚投票,资本在悄悄撤离。
没人宣布胜利,也没人认输。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仗打下去,输的不会只是某一方。
如果规矩守不住,以后谁还敢相信制度?如果企业可以随意绕过百年共识,那所谓的“稳定营商环境”就成了一句空话。
反过来,如果工会一味强硬,拒绝任何灵活方案,也可能把自己变成僵化的象征,失去公众同情。
但眼下最尴尬的,是特斯拉。
它在欧洲卖不动车了。
不是因为车不好——Model Y依然是紧凑型SUV里的强者——而是因为品牌被“不守规矩”四个字钉住了。
欧洲人开始觉得,买特斯拉,等于支持一种他们不认同的价值观。
这比任何关税、补贴、技术壁垒都致命。
你看比亚迪,它没搞什么价值观输出。
它只是把车造好,把服务做好,把合同签好。
它不挑战当地法律,不蔑视工会,不跟政府对着干。
它甚至很少上新闻——除了销量新闻。
结果呢?欧洲人开始信任它。
德国出租车司机换电动车,首选比亚迪;法国小镇家庭买第二辆车,考虑比亚迪;挪威的共享汽车平台,大批采购比亚迪。
信任不是靠口号建立的,是靠日复一日的“守规矩”积累的。
特斯拉现在的问题,不是技术落后,不是产能不足,不是马斯克不够聪明。
是它在最关键的市场,把自己活成了“局外人”。
而欧洲,从来不是一个欢迎局外人的地方。
这场罢工还会持续多久?没人知道。
IFMetall可能会接受特斯拉提出的“行业标准嵌入合同”方案,也算体面收场。
特斯拉可能会在某个深夜悄悄签一份不叫“集体协议”的协议,对外宣称“我们一直尊重工人权益”。
双方都留点面子,市场慢慢修复。
但也可能继续僵持。
70个人再扛一年,特斯拉再换一批人,销量再跌一点,基金再跑一批。
直到某天,特斯拉在欧洲的存在感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那时候,没人会记得这场罢工的细节。
但人们会记得:有一家美国公司,带着改变世界的野心来到欧洲,却因为不肯遵守最基本的规矩,被市场悄悄抹去了。
说到底,这根本不是70个工人和一家车企的战争。
这是全球化时代最尖锐的矛盾之一:跨国巨头能不能凌驾于本地制度之上?
特斯拉尝试了。
它用资本、品牌、技术作为武器,试图证明“我的规则比你的规矩更重要”。
2025年的欧洲市场给出了答案:不能。
你可以强大,但不能傲慢;你可以创新,但不能无视共识;你可以不同,但不能不尊重。
否则,再快的车,也会在别人的路上熄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