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阻数字背后是车企营销套路

阿维塔的风阻和车企的套路

0.28Cd。这个数字,像一颗深水炸弹,最近在汽车圈炸得不轻。

风阻数字背后是车企营销套路-有驾

事情的起因是某博主在天津中汽研风洞实验室给阿维塔12做了一次风阻测试,结果测出来的风阻系数是0.28Cd。而阿维塔官方之前一直宣称他们的风阻系数是0.21Cd,两个数字之间,差了七个百分点。这种差距可不是小数点上的事儿,它直接让阿维塔陷入了一场“你是不是吹过头了”的舆论漩涡。

阿维塔没闲着。除了法务部迅速发布声明指责博主造谣,还拉央视直播,在重庆的中国汽研风洞实验室又做了一次测试。这次,结果出来了:0.217Cd。嗯,比0.21Cd高了一点,但远低于0.28Cd。看上去,阿维塔似乎洗白了。但这一轮反击,并没有彻底平息争议——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复杂了。

风阻数字背后是车企营销套路-有驾

就像一部悬疑片,剧情走到这一步,观众反而开始揪着细节刨根问底。为什么两次测试出来的风阻系数差了那么多?标准是不是不一样?是不是行业里本来就这么乱?还有,风阻系数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是不是车企这几年真有点跑偏了?

先别急着下结论,事情捋一捋。

风阻数字背后是车企营销套路-有驾

风阻系数,学术点说,是用来衡量空气对车辆的阻力大小的参数。数值越低,空气阻力就越小,对车辆动态性能和续航能力都有好处。新能源车时代,车企们一窝蜂开始追求这个指标,宣传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降低风阻提升续航”“带来更好的驾乘体验”。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对风阻系数的测试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所以你在不同的风洞实验室测出来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而车辆的测试状态,比如车轮是不是转着、门是不是关严了、甚至地面是不是铺了吸音材料,都可能影响结果。

换句话说,风阻系数的测试环境特别容易“动手脚”,这就让这个本来挺专业的指标,变成了一个营销工具。一个车企要是愿意花点心思,大可以把测试标准调到最“优”的状态,整出一个让人拍手叫好但不一定真实的数字。

风阻数字背后是车企营销套路-有驾

说到这一点,阿维塔的事就有意思了。天津中汽研的风洞测试,是博主自己掏钱做的,可能没有去刻意优化实验参数。而阿维塔在重庆汽研的测试,是自己主导的,肯定会把环境调整到最“理想”。这就导致,两个测试结果,虽然都不是假数据,但测试方式上的差异,直接让数值有了天壤之别。

这事看上去挺吓人——一个指标的测试,怎么会这么不靠谱?但仔细想想,也没必要太惊讶。毕竟,风阻系数从来不是一个强制性指标,而更像是一种“实验室表演”。它的实际意义不大,因为用户根本感知不到。你的车风阻系数再低,开窗一秒破功。大部分驾驶场景里,这个数字对你的体验几乎没有影响。

风阻数字背后是车企营销套路-有驾

那为什么车企还要死磕风阻系数?原因很简单:营销。尤其是新能源车企,在内卷严重的市场环境里,必须不停地制造“差异化亮点”。动力、电池、续航这些传统指标已经卷到没法再卷了,于是大家开始把目光转向那些普通消费者听不懂但觉得“有科技感”的东西。比如风阻系数、麋鹿测试成绩、赛道圈速,这些“技术参数”,越难懂越能让人觉得厉害。

当然,不止阿维塔一家在玩这个套路。看看新势力车企的宣传战术,大家都差不多。蔚来、小鹏、理想,哪个没有吹过自己的风阻系数?特斯拉也没闲着,Model S的风阻系数号称0.208Cd,堪称“史诗级低”。而传统车企呢?他们以前根本不爱提这个事,因为燃油车时代风阻系数的意义就更小。直到新能源车的市场需求倒逼他们跟上这波风潮,才开始注意风洞测试。

风阻数字背后是车企营销套路-有驾

拉同行对比一下,就能看出,这事本质上不是阿维塔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现状。风阻系数这个指标,本来就是用来做实验室优化的,消费者不需要。但车企为了给产品贴上“高科技”的标签,硬生生把它搬到台前来,而且还用它来做市场竞争。这么玩下去,迟早会出问题——像阿维塔这种风阻系数测试结果“翻车”的事,很可能只是个开始。

那问题来了,难道车企是在乱花钱?还是在赌一把市场机会?

风阻数字背后是车企营销套路-有驾

其实也不能说乱花钱。对新能源车企来说,风阻系数这种指标,虽然营销意义大于实际价值,但它确实能让品牌有更多话题性。尤其是在产品差异化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车企必须找到新的竞争维度。与其说是在乱花钱,不如说是战略性投入。风阻系数只是个表面现象,背后实际是车企在拼命抓住技术竞争的机会。

所以,阿维塔的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看,其实没那么离谱。车企之间的技术参数之争,很多时候更像是一场表演,表演给消费者看,也表演给同行看。风阻系数、麋鹿测试、赛道圈速这些指标,确实容易造噱头,但它们从来都不是决定产品好坏的关键。真正有价值的,是车企在这些表象背后,是否有清晰的战略规划。是为了短期炒作赚快钱,还是为了长期发展打基础。

风阻数字背后是车企营销套路-有驾

最后,回到阿维塔的风阻系数争议。这事其实揭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汽车行业里,很多看上去“挺吓人”的事,拆下来其实没那么危险。风阻系数不是一个强制性指标,也不是真正用户感知的核心,但它的争议,折射出了整个行业的套路。这些套路看似“晃人”,但它们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逻辑。

所以,消费者买车的时候,别被这些花哨的数据蒙蔽了眼。风阻系数也好,麋鹿测试成绩也好,它们的意义往往被夸大了。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这些数字本身,而是车企的战略方向。表面的数字可以骗人,但一个企业到底能走多远,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盯紧的东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