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营销轻履约”不可行

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2.7%。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销售模式转变及产品更新节奏加快,一些企业在营销和售后服务中存在不当行为引发关注,消费环境仍有优化空间。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新能源汽车行业三类新问题投诉较为集中:一是大多新能源汽车厂商采用预售模式,定金退款争议频发;二是车型更新引发老车主不满,部分消费者反映,购车不久厂家即推出配置更高、价格更优的新款车型,心理落差明显;三是商家承诺的置换补贴或其他优惠在交付过程中未能兑现。
新能源车企应摒弃重营销轻履约的短视行为,全链条优化服务,建立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为确保消费者的购车体验,新能源车企在销售协议等条款中应清晰标注车辆配置、交付时间、退款条件等;明示各类补贴政策适用范围、截止时间,不隐瞒限制条件。加大对价格变动和车型更新等营销环节的信息披露,平衡好企业自主经营与消费者体验之间的关系,切实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在技术应用环节,新能源车企要避免夸大宣传。智能化技术带来新体验,也带来新问题。例如,中控屏幕卡顿等系统故障频发,车企对辅助驾驶的宣传定义模糊,原本免费的功能在OTA升级后却要收费才能用……技术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要做到实事求是,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不能用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出现问题后,要以消费者为中心积极解决,并根据用户反馈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车企拥抱新技术需要适度营销,而不是制造噱头,否则将会反噬品牌形象。
从购买到使用,售后保障环节的服务也要跟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车企要增加相应的维修网点,加大维修人才培养力度。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退役潮”,相关企业要为车主提供合理、科学的电池回收方案。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成长的烦恼”。相关部门和企业需积极作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毕竟方向盘在消费者手中,只有消费者满意,才能支撑新能源汽车行业驶向远方。(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吉亚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