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年轻的奥秘

青未了|年轻的奥秘-有驾
文/王嵋
秋日午后,夕阳洒满露台,伴着淡淡的茶香,我倚靠在摇椅里读书。一篇题目叫《年轻》的短文吸引了我。
文中写到: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
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
……
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
读着读着,不自觉地,就想起了高中时教我们体育的朱良农老师。他后来调到七甲镇政府工作,历任七甲镇土管所(当时的称谓)所长、纪检副书记等职务。
当我知道自己要调去土管所工作时,特别高兴。上学时朱老师是出了名的爱学生。那时候,家家都穷,常有学生吃不饱,朱老师每顿少吃点,节省粮票接济学生。
他教的篮球、乒乓球、女子跨栏等体育项目,在全县(当时还不是市)比赛中,曾获得前三名、第二名、亚军的好成绩。在这么一个有爱心、有能力的老师手下工作,肯定会好很多,至少方便接送儿子上幼儿园了。可真是应了那句话:生活是这样的,那样的,就是不是自己想象的。
我去土管所上班时,朱老师已经五十六、七岁了,这个年龄大多都在混,并且自嘲到了熬胶不粘,熬糖不甜的时候了,可朱老师偏偏不混(日子)。
那时,我们对全镇的房屋挨村排查登记,补办相关手续、补发两证,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除非有业务或者开会,我们都得下乡。
骑着自行车,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穿行,到了村里也得紧忙活,中午还得返回镇食堂吃饭。
印象最深的那次是夏天,记得大中午又热又饿。天跟下火似地烤人,我和同事都苦丧着脸。
“真是的,谁家下乡背着锅!″
“可不,人家下乡不都在村里吃饭。”
就在我们悄悄表示不满的时候,朱老师让我们在路边的小饭店停下,说是要犒劳犒劳我们。
吃完饭,结了帐,朱老师说喝点水,休息一下,下午去就近的村。
我一听,刚晴朗的心的上空又阴云密布了。
有一天上午,朱老师在小会议室开会,我和同事趁机喳喳个不停:
听同事说,人家X所按时八节发奖金发东西,下乡好吃好喝,临走还有水果,谁像咱,光出力,偶尔吃顿饭,还是猪八戒啃猪蹄——自吃自……
朱老师可能是教学教傻了,不懂变通,你没听有人劝他,说水至清则无鱼,让他开点窍……
七甲镇地处山区,地势高低不平,因房屋采光、积水等问题引起的邻里纠纷格外多。其实这属于民事纠分,他们可以到法院起诉打官司,但朱老师总是给人调解,劝完张家劝李家,说得口干舌燥,有时还说合不好。我们说朱老师,让去法院不就行了。朱老师说,你们说的轻巧,打官司起诉不得花钱?老百姓的钱,那可是一滴汗摔八瓣挣来的,都是血汗钱那!再说,打官司不光破财还伤感情,一辈儿官司十辈儿仇,街房邻居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别别扭扭,谁心里都不好受,但凡能说合好了就说合好。
体谅百姓,就不体谅他的下属、他的怂学生。我做个鬼脸,苦笑。
有一天,刚上班,就听到一个消息,X所X所长给逮起来了。这不正是之前我们羡慕那个所吗……
不知是因为这件事,还是因为被朱老师管得习惯了,我和同事都乖多了,有空就啃砖头厚的业务书。为帮邻里解决房屋纠纷等问题,也读相关法律法规。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就找朱老师,美其名曰,孩儿哭抱给娘。而朱老师常常只是帮我们出谋划策,最终还是让我们自己解决。
2001年,朱老师退休了,我和同事一下子觉得没了主心骨,也一下子明白了朱老师严格要求我们的良苦用心,他对我们的苛求,是盼着我们能够羽翼丰满。
去年国庆节我回老家,和同事一起去七甲镇山前朱家村看望朱老师。
朱老师已73岁,比想象中的老人年轻多了,除了头发花白,精神头和十八、九年前退休时没多大差别,依然风趣、健谈,精力充沛、蓬勃向上。
他家的4间小屋收拾得纤尘不染。在最东边的一间屋,透过窗户,人工湖尽收眼底,近处的梨树、远处的莱山,如同一幅层峦叠嶂、错落有致的山水画。走出小屋,干净整洁的小院花香四溢,恬静温馨。
有二十年没来朱家村了,变化真是太大了。
尘土飞扬、雨天泥宁的进村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面,大街小巷不见了泥土路。整个村庄古朴典雅洁净。
我们走到村北一个小广场,粗壮的红色圆木栏杆与湖水一线之隔。放眼望去,湖水平静,偶有鱼儿跳跃,在阳光下闪着银色的磷光。湖边有亭台楼阁,飞檐翘角,玲珑别致。高耸入云的莱山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湖光山色相映成辉。每年四月中旬,梨花盛开,这个小村庄便掩映在白色的花海之中,宛若人间仙境。4月13日的梨花节会引来八方宾朋。
在小广场上,我们遇到村里几位垂钓的老人, 从他们口中得知,我们脚下的这个小广场,当年就是一个大垃圾场,臭哄哄的,一到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
朱老师退休后,积极协助村两委,献计献策。为了整治村容村貌,他带头捐资三万多元……
从修村路、清垃圾,美化环境,把一个脏、乱、差的小村庄,打造成遐迩闻名的梨花观光地,朱老师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村里的父老乡亲也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村里若有婆媳不合,邻里纠纷,朱老师总是上门说合,并在自家街面墙上写了:旧街老邻似亲友,和睦相处事事宜,尊老爱幼是美德,互敬互爱代代传的标语,尽力在村里营造一种和谐文明的新风尚。
朱老师始终以年轻的姿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做事。因工作成债显著,曾多次被龙口市委、龙口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龙口市劳动摸范,并多次给予嘉奖奖励,还曾记过一次三等功,也多次被龙口市土地管理局(当时的称谓)、七甲镇党委、七甲镇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退休后,他家被烟台市妇联、烟台市综治办评为烟台市“平安家庭”标兵户,获龙口市“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那一摞摞的荣誉证书,是朱老师辛勤付出的见证。
有人说:真心为他人好,甘愿为众生、为人民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成全了他人,最后也成全了自己。服务别人的过程也是成就自己的过程。朱老师在为别人奉献的过程中,得到了党和政府给予的荣誉和奖励,得到了民众的尊敬和爱戴,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
正像短文《年轻》中写的:在你我心灵的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
这或许就是朱老师年轻的奥秘吧。
青未了|年轻的奥秘-有驾
王玫,笔名王嵋,山东省龙口市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协会员、龙口市作协会员。曾在《小城镇建设》《人民权力报》《大众日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上发表过人物通讯、散文、小说等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
青未了|年轻的奥秘-有驾
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邮箱:sswxhlkczzj@126.com 壹点号龙口文学邮箱:1433050159@qq.com
壹点号龙口文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