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测速是指测定一段距离的速度。例如,如果一段区间测速的距离为20公里,限速为100公里每小时,那么通过这段区间的起点到终点的时间不能少于0.2小时,也就是12分钟。如果时间少于12分钟,比如在8分钟内跑完这段路程,就属于超速,按照规定将会受到处罚。
然而,为什么在限速为100公里每小时的区间测速中,只跑到90公里每小时也会被罚呢?这是因为很多人存在对区间测速的误解。他们认为只要平均速度低于最高限速就可以通过区间测速,因此他们可能会在这个20公里的区间里,前10公里以150码的速度行驶,而在后10公里将速度降下来,只以60-7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甚至在区间的服务区休息一会儿,这样就降低了平均速度。
虽然这种漏洞可以被利用,但是仍然存在被罚的风险。因为在区间测速路段上,不仅有起点和终点两个测速点,还有流动测速、GPS测速、隧道测速等等。只要在其中一个测速点超速,就会被记录下来并受到处罚。
此外,还有些人不明白,如果在区间测速起点超速,然后将速度降下来,使得区间的平均速度不超标,这样会被罚吗?尽管有人在网上声称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只要平均速度不超就不会被罚。但是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也许他们只是侥幸没有被记录下来而已。因为在经过起点或者终点的测速点时,不仅会自动计算平均速度,还会记录下瞬间速度。只要超速,按规定仍然会受到处罚。
实际上,从区间测速的设计目的来看,控制平均速度的目标是让这段路段的行车速度保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而不是让驾驶者忽快忽慢。如果可以逃避处罚,那么区间测速的设计就失去了意义。
尽管区间测速存在一些可以利用的漏洞,但是仍然建议驾驶者在开车时不要去利用这些漏洞。因为这不仅仅是罚款扣分的问题,也许会对人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请点赞。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请关注我,每天学习一些有用的汽车知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