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又放大招了!
这次不是新车,而是让人有点科幻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据说它的年产目标居然是1000万台,听着都像玩笑,可偏偏是马斯克亲口说的。要知道,这数字已经不是造几台“炫技产品”,而是实打实地准备量产、铺向全球。
消息一出,A股机器人概念股立马炸了。很多人都在问:这波“人形浪潮”,到底谁能真吃到红利?
先说关键技术——灵巧手。人形机器人要能像人一样捡硬币、拧瓶盖,这双“手”必须够灵。推荐去看看特斯拉Optimus的演示,那指尖灵活得惊人,据说每个手部用上了6个空心杯电机,这个工艺难度在业内堪称“地狱级”。目前,兆威机电就拿下了这条供应链,他们的微型丝杠加上摄像头定位系统,操作精度能控制在0.1毫米内,简直就是“捏绣花针”级别。
再看执行器。机器人能动,全靠“肌肉”——线性执行器和旋转执行器。这两块占机器人成本近一半,其中的行星滚柱丝杠几乎被国外巨头垄断,像SKF、Rollvis这些名字,说白了就是高端代名词。不过国内也在追。五洲新春和恒立液压都在疯狂砸钱搞研发,一个投1.6亿,一个募了20亿搞生产线,势要撕开技术封锁的口子。
而在减速器领域,绿的谐波已经打破国外垄断,特斯拉新一代的Optimus用的就是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组合方案;再加上双环传动的RV减速器实现国产替代,整个链条正在往“中国速度”靠近。
别忘了传感部分。人形机器人能走能跳,还要能感知环境。柯力传感做六维力传感器,奥比中光搞3D视觉,是它的“脚感”和“眼睛”。更有意思的是像三花智控、拓普集团这种汽车零部件出身的企业,也可能借着热管理经验直接切入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老玩家换赛道,速度一点都不慢。
想真的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可没那么简单。从签NDA到拿Code认证,再到小批订单、正式订单,过程比考公务员还严格。现在能拿到技术认证的公司还不多,所以投资圈里都在盯——谁先通过这一关,谁就是下一个赢家。
行业数据同样亮眼。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不到200亿飙到2030年的2300多亿,复合增长率高达64%。这增长速度,配的不是风口,是飓风!
当特斯拉的Optimus真的从实验室走进工厂,人形机器人不再是科幻,它会成为像手机一样的“新基建”。
那些掌握核心技术、敢砸钱做产能的企业,也许正要迎来他们的“特斯拉时刻”。
你怎么看?你觉得特斯拉真能把机器人做到“人人都有一台”吗?留言聊聊,你更看好哪家中国企业能跟上这场赛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