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色列国防部爆出了一则重大消息,决定禁止军方系统购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其官方声明指出,这是出于对国家安全数据保护的深切忧虑,因此暂时中止向国防军官员分发包含比亚迪在内的中国电动汽车。此消息一经披露,立刻让全球汽车行业及关注中以经济贸易的人士大跌眼镜,要知道,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以色列民间市场表现极为火热,此番军方突然采取如此举措,实在令人费解其背后意图何在?
早些时候,以色列军方购置了一批比亚迪Atto3(即国内版元plus)车型,原计划分配给军官使用。然而,在审查过程中发现,这些车辆配备了过多的智能化功能,特别是内置了e-Call自动紧急服务通讯系统。这一发现引起了以色列方面的担忧,网络安全专家不断发出警示,声称中国生产的智能电动汽车或有可能化身“流动的间谍工具”,秘密地将敏感数据传回中国。
▲上月,以色列境内一辆小鹏G6不幸遭到伊朗导弹发动机的撞击。
以色列迄今已购置逾600辆中国制汽车,涵盖上汽集团名爵ZS EV及奇瑞汽车瑞虎8系列,这些中国汽车在以色列公务出行中大放异彩,乃至特拉维夫国防部总部周边亦可见其身影。
瞧瞧中国新能源车在以色列民间的热潮吧。据以色列汽车进口商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内,中国品牌汽车在以色列新车进口市场大放异彩,总共售出3.96万辆各式车型,遥遥领先其他国际品牌,稳坐进口来源国的头把交椅。尤其在纯电动车领域,中国品牌更是拔得头筹,前五个月共交付1.92万辆。其中,比亚迪凭借3813辆的销量独占鳌头,小鹏汽车紧随其后,售出3650辆,名爵与奇瑞则分别以1694辆和1675辆的成绩占据第三、第四名。漫步在以色列的街道上,不时可见挂着本地车牌的中国新能源车呼啸而过,这些车辆凭借出色的续航能力、智能化配置及合理的价格,深深赢得了以色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以色列国防部借由“安全顾虑”之名,为采购中国新能源汽车一事画上了终止符。这一说辞颇为牵强,犹如邻居常来享用你家的佳肴,并赞誉有加,却突然宣称担忧食物被投毒,拒绝再光顾,却又拿不出丝毫证据来支撑其担忧。中国汽车行业在安全技术上的投入颇为可观,无论是电池安全领域还是数据保护层面,均建立了严苛的标准与健全的机制。世界各地众多国家和地区均安心采用中国新能源汽车,何以到了以色列军队这里,就变成了所谓的“安全风险”?
进一步探究,以色列此番举动似乎意在紧随美国的战略动向。美国近年来频繁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重重封锁与打压,无论是通信行业的华为、中兴,还是无人机领域的大疆,乃至当前汽车产业的各个环节,只要有可乘之机,便不遗余力地施压。鉴于以色列与美国之间牢固的盟友关系,此次很可能是在美国施压之下,不得不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采取行动,以此作为向美国表达忠诚的一种方式。毕竟,在国际政治的大棋盘上,以色列往往需要根据美国的意愿来行事。
我们的汽车制造商在数据安全与车辆加密技术上所倾注的研发资金,足以环绕地球半圈之远。车辆在全球范围内数十个国家行驶多年,未曾听闻有哪个国家因中国车辆的安全性问题而受困。反观以色列,去年就上演了一出震惊国际的BP机炸弹事件——去年9月,黎巴嫩数十部BP机莫名集体爆炸,酿成惨重伤亡,真主党组织因此遭受重创。事后揭露的真相令人瞠目结舌:这些BP机在抵达黎巴嫩前,已被以色列特工暗中在电池内藏匿炸药及遥控引爆装置,将民用设备改造成了致命武器,此举在全球范畴内也称得上极其“疯狂”。如今自己沉溺于炸弹制造,却又回头质疑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这不正是贼喊捉贼的典型表现吗?
有人会质疑,既然中国军队采用国产车辆,为何以色列不使用中国车就成了问题?实则情况有异。中国军工旨在实现自主可控,现已全面国产化,自然倾向采购本土产品。至于军官私用车辆,曾有特斯拉因数据回流问题被短暂限制进入办公区域,但自其中国数据中心启用后,相关限制便已解除。相比之下,以色列缺乏本土汽车工业,军用车辆多依赖进口,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市场格局。
幸运的是,该禁令仅限于军队范畴,并未波及以色列民间消费者对中国新能源车的购买自由。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尽管失去了军队这一客户群,但广阔的民用市场依然蕴含着无限机遇。比亚迪、小鹏等汽车品牌可借此机会深化在以色列民用市场的布局,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并引入更多贴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车型,以强化其在以色列市场的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