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聊起车,是不是都感觉有点不对劲?
前两年,咱们国家的电动车那叫一个风光,好像一夜之间就要把马路上的汽油车全给换掉了。
各种新品牌、新技术层出不穷,买车的人排着队,感觉未来一片光明。
可就在最近,这股火热的劲头好像突然被浇了一盆冷水,整个市场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冷。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咱们跑得太快了,还是路上出了什么新状况?
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首先,咱们得看看国内市场自己,那叫一个“卷”,卷得都快不认识自己了。
现在车企开个发布会,重点都不是聊我这车性能多牛,技术多厉害,而是直接喊话:“我比对手便宜三万!”“我送你终身免费保养!”这场面,已经不是简单的打折促销了,简直就是一场“肉搏战”,大家互相砍价,刀刀见血,杀得是天昏地暗。
就拿理想汽车来说,前阵子一口气砸了五个亿出来搞补贴,这手笔确实大。
但咱们得琢磨琢磨,这钱是从哪儿来的?
说白了,还是用老车型赚的利润去填补新车型销量不佳的坑。
这种操作,短期看可能让销量数据好看一点,但长期下去,就像是口渴了去喝盐水,越喝越渴,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企业的利润都被价格战给吃掉了,哪还有钱去搞研发、去创新呢?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番“自残式”的降价,好像效果也越来越差了。
根据汽车行业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叫“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五月份这个数字已经冲到了59.4%。
这是什么概念呢?
国际上通常认为超过50%就是警戒线了,说明经销商手里的车太多,卖不出去了。
更离谱的是,新能源车的库存压力,现在居然比那些我们以为快要被淘汰的燃油车还要大。
你想想,那些开4S店的老板们,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新车,每天一睁眼就是银行贷款的利息和仓库的租金,这心里得有多着急。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五月份全国新能源车的销量,不管是跟去年五月比,还是跟今年四月比,都下降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车企拼命降价,消费者反而不着急买了,都在观望,觉得可能还会再降。
有车企的高管私下里都说,现在卖车基本就是赔本赚吆喝,账本翻开全是亏损,纯粹是为了在市场上维持一点声音,别让大家给忘了。
国内市场自己打得一团糟,那出海去赚外国人的钱,这条路走得通吗?
咱们的电动车,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价格又有优势,按理说应该能在海外大杀四方。
可现实情况是,人家根本不跟你玩公平竞争,直接在你家门口砌起了一堵高墙。
先是欧盟,他们看着咱们的电动车物美价廉地开进欧洲,心里不是滋味,于是挥起了关税大棒,在原来10%的基础上,还要再加收最高38.1%的税。
这一下子成本就上去了。
比亚迪、吉利这些咱们的出海先锋,一个都跑不掉。
这还不算完,大洋对岸的美国更绝,他们本来就收着27.5%的关税,现在还在琢磨着要不要直接把这个数字拉到100%。
这已经不是做生意了,这是直接把门焊死,告诉你“别来了”。
这股风还吹到了其他地方,像墨西哥、巴西这些国家,也开始用各种名义限制咱们的电动车进去。
咱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
一位在车企负责海外业务的朋友就跟我说,一辆国产电动车,运到欧洲,再把这些乱七八糟的税加上,最后卖给消费者的价格,要比欧洲本土品牌的同级别车贵出差不多四分之一。
你想想,一个普通的欧洲家庭,凭什么要多花这么多钱,去买一个来自中国的品牌呢?
咱们最大的优势——“性价比”,就这么被一道道关税给抹平了。
出海这条路,一下子变得崎岖不平。
面对家里打得头破血流,国外又处处碰壁的局面,国家层面显然是看明白了。
如果再放任这种低级的价格战继续下去,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产业链优势给内耗掉。
所以,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政策的风向正在悄悄改变。
最直接的一个变化就是,以前那种买新能源车直接给现金补贴的政策,从去年开始就彻底停了。
那这笔钱省下来干嘛了呢?
国家把重点放在了更基础、更长远的地方。
一方面是大力建设充电桩,另一方面是鼓励支持固态电池这样的前沿技术研发。
很多人可能会说,全国现在不是有300多万根充电桩了吗?
听着是不少,但分布很不均匀。
在一二线大城市里,找充电桩可能很方便,但你要是开车回个老家,去个三四线城市或者乡镇,想找个能用的充电桩可能比登天还难。
这就是发展的短板。
国家现在把钱投到这,就是要解决大家的“充电焦虑”,把基础设施这个“地基”给打牢了。
只有当充电变得和加油一样方便快捷,电动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另外一个很微妙的信号是,以前很多文件里会提一个目标,叫“2035年基本淘汰燃油车”,但现在这个说法很少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坚”。
这不是说我们放弃了电动化,而是变得更加务实和清醒了。
与其喊一个响亮的口号,不如踏踏实实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说了这么多,那接下来该怎么办?
其实路已经很清楚了。
靠烧钱、打价格战抢市场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
这种模式在国内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在国外是“热脸贴了冷屁股”,是条死胡同。
现在必须换个活法,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这才是唯一的出路。
你看,欧盟给我们加关税,找的借口是“补贴”,但他们为什么不敢轻易对咱们的电池下手?
因为他们的宝马、奔驰、大众也需要咱们的电池!
这就是技术的威力。
当你的技术成了别人离不开的东西,谁想卡你的脖子,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
咱们在电池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这些方面,是有真功夫的,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护城河”。
所以,车企们真的应该把花在降价上的那些钱,扎扎实实地投到研发中心去。
与其降价一万块,不如把这一万块的成本,用来把电池续航再提升一百公里,把智能驾驶系统做得更安全、更聪明。
当你的产品足够好,好到别人无法替代的时候,消费者自然会愿意为你买单,这才是健康长久的发展之道。
国家现在大力扶持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就是在为这条路铺平道路。
淘汰燃油车的步子可以稍微稳一点,但技术创新的步子,必须再快一点。
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升级的机会,能不能抓住,就看我们自己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