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摩托:从工业神话到销声匿迹,经历了什么?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打造一个知名品牌可谓困难重重。当时,由于技术相对落后,加之国际地位不高,生产与研发之路可谓崎岖。然而,老一辈中国人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功创立了市场估值高达80亿的中国首个摩托车品牌。但遗憾的是,由于创新不足和定位失误等问题,该品牌的市场估值逐渐下滑至800万,这一曾经的中国工业制造神话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黯然失色。
1978年,随着中共提出将军用工业转向民用工业的计划,中国面临了“军转民”的巨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党委书记兼嘉陵厂厂长孙寿彭,提出了创立中国自有摩托车品牌的愿景。然而,摩托车生产在当时被视为高科技领域,其复杂的工艺使得制造过程异常艰难。

加之当时全国摩托车的总量仅约5万台,且多半为军用摩托车。面对重重困难,孙寿彭并未退缩。经过内部商讨,他决定组建一个考察团队,分别前往日本和南斯拉夫进行学习与交流。

在南斯拉夫,中方面临了严苛的合作条件:中国摩托的核心部件发动机必须使用南斯拉夫生产的,同时,中国产汽车不得进入其销售市场。此外,高昂的转让费和技术提成费也让双方的合作变得不切实际。因此,中国最终放弃了与南斯拉夫的合作。

随后,考察团转战日本,深入参观了本田和雅马哈的工厂。他们发现,日本的摩托车不仅品质卓越,而且车型多样。经过仔细比较和评估,中国最终决定订购三辆本田的摩托车车型,以借鉴其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1979年,为了进一步推动摩托车事业的发展,嘉陵广泛招募国内优秀人才,并组建了专门的摩托车研发团队。

计划在短短五个月内,研发出中国自己的第一辆摩托车,以此向同年国庆献礼。然而,初始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缺乏详尽的图纸和专业技术的困扰。研究团队只能借助从日本引进的三辆摩托车作为蓝本,进行基础制造。

在孙寿彭的带领下,历经四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中国第一辆摩托车终于诞生,并被命名为嘉陵CJ50型。这款车型重达100斤,最高车速可达每小时60-70公里。

嘉陵CJ50型问世后,书记孙寿彭兴致勃勃地提出试车,但因过度兴奋和操作不当,不慎摔倒并掉了门牙,这一糗事成为同事间的笑谈。同年国庆节,五辆中国自产的嘉陵摩托车环绕天安门广场骑行,这一壮举轰动了全国。
嘉陵CJ50型诞生后,孙寿彭并未止步于此。他带领摩托车研发团队,继续探索,力求打造性能更为卓越的摩托车。基于CJ50的成功经验,他们开始了紧锣鼓的改造工作。
1980年,嘉陵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开始了摩托车的批量生产。为了迅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他们制定了明确的策略:首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随后逐步实现自主研发。经过多轮洽谈,嘉陵最终与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企业——日本本田携手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嘉陵对其已生产的CJ50等车型进行了全面的技术革新。日本研发团队的专业检测揭示了嘉陵车型的诸多不足之处。经过不懈的努力和精确的测绘,嘉陵逐步攻克了摩托车技术的核心难题,并最终掌握了其精髓。

经过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嘉陵成功推出了性能更为出色的CJ70型摩托车。在80年代,拥有一辆嘉陵CJ70型摩托车,其地位堪比现在的宝马车。历经嘉陵团队的辛勤研发,CJ70型的所有配件均实现了国产化,且各部件油耗均低于进口产品,从而成为了真正的节油型摩托车。

嘉陵摩托车的诞生,初期定价不菲,高达六千多元。为了更好地进军民用市场,嘉陵最终将价格调整至六百多,降幅高达九成。起初,嘉陵主要依赖军用补贴维持运营。随后,嘉陵采取了经济联合的策略,积极拓展跨行业、跨系统的零部件生产配套业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嘉陵的零部件生产厂数量从五家迅速增长至后来的百余家。在嘉陵的引领下,众多摩托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重庆涌现。这些零部件生产商围绕嘉陵形成了经济联合体,共同致富。后期,随着资金实力的增强,许多零部件生产商开始向整车生产领域进军。

嘉陵的经营状况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接下来长达14年的时光里,使得嘉陵的产量持续位居全国榜首。终于,在1995年的一个辉煌时刻,嘉陵于上海市挂牌上市,这标志着嘉陵成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然而,就在此时,嘉陵的净利润却出现了大幅度的缩减。
1995年,嘉陵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这一年,其摩托车销售额迅猛增长,高达46.53亿元,从而成为中国摩托车市场上首个销量突破100万大关的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嘉陵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积极布局对外投资与多元化经营。嘉陵的影响力逐渐从地方扩展至全国,与众多摩托车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或合资企业。同时,嘉陵的经营领域也不断拓宽,涉足房地产和酒店等多个行业,其商业触角甚至延伸到了国外市场。

在嘉陵的持续扩张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国企制度逐渐成为其发展的束缚。企业体制的繁琐和员工缺乏进取心,使得嘉陵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降低,产品创新也显得力不从心。最终,嘉陵的年纯利润连续两年下滑,每年降幅高达2.56亿。

摩托车市场的整体低迷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嘉陵的销售业绩逐年下滑。面对这样的困境,嘉陵不得不在几年前将股份转让给中国南方工业集团。这个曾经声名显赫的民族品牌,如今在市场上已难觅其踪。

嘉陵未能及时调整策略,缺乏创新,过于固守主业。随着摩托车行业新星的崛起,嘉陵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淘汰。一代传奇品牌就此黯然失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