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街头出现个怪现象:凌晨三点,某高端小区地库里,张先生蹲在蔚来ES8旁边给NOMI机器人讲冷笑话。物业监控拍到这一幕时,值班保安以为闹鬼——直到听见车机发出咯咯电子笑声,才知道是车主在训练AI的幽默感。这届年轻人,硬是把代步工具宠成了电子情人!
车企们更会来事。阿维塔新车那个“心跳模式”,能在检测到驾驶员心率加快时,自动把氛围灯调成暧昧粉。有网友实测,带着暗恋对象兜风,车机比当事人先脸红。更绝的是小鹏G9的“骂人翻译系统”,路怒发作飙脏话,车机秒变周杰伦歌词:“哎哟哥哥别生气,半岛铁盒送给你”。
这波操作可不只是耍花枪。慧科数据显示,2025年Q1车载情感交互系统装机量暴增237%,但用户评分出现诡异两极分化:95后疯狂打call,70后集体蒙圈。北京某4S店销售吐槽:“上个月有位大叔试驾极氪007,被突然蹦出来的天气播报吓到踩错油门,差点撞展车。”
技术宅们早就在憋大招。长城最新专利显示,他们正在研发“脑波情绪识别系统”,方向盘能通过皮肤电阻判断你是否在生闷气。更科幻的是比亚迪的“多巴胺驾驶模式”,急加速时座椅会释放微量咖啡因香气——美其名曰“合法飙车快感”。
但魔都的赵教授扶了扶眼镜:“这就是21世纪赛博朋克版的刻舟求剑!”还真别说,某第三方机构做过测试:给20辆同款车分别安装“话痨版”和“哑巴版”语音系统,三个月后,“哑巴版”车辆平均多出2.8处划痕。合着现在剐蹭都得算车机不会哄人?
最绝的还属民间改装党。广州那辆爆改五菱宏光MINI EV,车主给车顶装了自动投喂器,等红灯时就给流浪猫发罐头。交警拦下检查时,行车记录仪还在播放《学猫叫》——这哪是代步车,分明是移动动物收容所!
可别以为这只是年轻人的狂欢。上海有位退休阿姨,硬是把开了十年的POLO改成“流动KTV”,后备箱藏着麦克风,堵车时就开演唱会。结果高架堵车三小时,她抖音涨粉五万,评论区炸锅:“建议所有网约车标配,我出双倍车费!”
但情感过剩也有副作用。杭州某特斯拉车主和车机吵架,气得拔掉SIM卡,结果自动驾驶当场罢工。更尴尬的是奥迪上月召回13万辆电车,原因竟是情感系统太敏感——检测到车主焦虑就自动播放《大悲咒》,有佛教徒差点以为车子要出家。
这场人车情感博弈最讽刺的是:我们嘲笑父母给电视机盖蕾丝布,自己却给车机买钻石贴膜;嫌弃4S店保养贵,转头就办3980元的“AI心理辅导套餐”。就像那位把Model 3改成移动花房的北京姑娘说的:“它记不记得我生日不重要,但每次上车都有芍药香。”
所以问题来了:当车学会读心,是人更自由还是被绑架?这事儿跟火锅该涮毛肚还是脑花一样,吵不出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00后开始研究车载香薰星座配对,当车企为AI情绪识别打破头,这场钢铁与情感的量子纠缠,才刚刚按下启动键。
全部评论 (0)